难民危机持续发酵考验欧洲经济
新年伊始多国领导人呼吁欧洲团结起来共同应对
2016-01-04     □记者 王龙云 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2016年1月1日起,荷兰接替卢森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如何应对汹涌而来的难民危机成为当务之急。就在2日凌晨,惨剧再次发生,一名两岁难民溺亡在希腊佐泽卡尼索斯群岛海域,再次为整个欧洲敲响了警钟。

最近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新干涉主义使包括西亚、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国家战乱进一步加剧,导致大量难民出逃。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经由地中海抵达欧洲的难民和移民人数为97.25万人,还有3.4万人通过陆路从土耳其抵达希腊等地。在这些难民和移民中,有大约一半是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叙利亚人,另外有20%和7%分别来自阿富汗和伊拉克。此外,已有近3700人因渡船沉没葬身海底。欧盟预计,难民潮仍将持续,到2016年年底,涌入欧洲的难民将突破300万。联合国表示,难民人数激增意味着全球冲突和战乱程度加剧,眼下全球难民和流离失所人数已超过6000万。联合国驻日内瓦官员迈克尔·默勒强调,这并非是“欧洲遇到的麻烦”,而是一个“全球议题”。

这场二战以来欧洲经历的最大难民潮已开始冲击欧洲原有的安全、社会、文化和经济秩序及一体化进程。

大量难民涌入将加重欧洲国家财政负担。欧盟计划今明两年花费92亿欧元用于应对难民危机,为此已对2015年财政预算进行了三次调整。但这一目标仍被欧洲当地媒体嘲笑为“创可贴”,认为其难以应对欧洲大陆面临的困境。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警告说,人口激增伴随经济疲软不振,是非常危险的组合。持续发酵的欧洲难民危机还有可能压垮欧洲,欧洲经济只会越来越糟糕。数目庞大的难民也不可避免地给接收国带来沉重负担。德国有关当局估计,随着百万难民入境,德国的供应系统有可能面临崩溃风险。面对困境,欧盟三驾马车德国、法国、英国国内都有强烈声音拒绝更多难民入境。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国家也纷纷要求欧盟更改难民政策,停止收容难民。一些申根国家采取措施,暂时恢复边界管控。

在2015年12月中旬举行的欧盟冬季峰会上,欧盟国家重点讨论了难民问题。会议发表声明说,欧盟应对难民的多项措施执行尚未到位,必须加快推进,欧盟机构和成员国应继续努力。声明指出,过去几个月,欧洲理事会已采取了诸多举措遏制前所未有的难民危机,如在前沿国家建立更多难民安置中心,达成转移安置难民的计划,加快难民的登记和接收,遣返不符合庇护条件的难民等,但这些举措在落实过程中都存在不足。

在新旧交替之际,欧洲多国领导人在致辞中提到了难民危机,呼吁欧洲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5年12月31日作出的致辞中表示,难民将为德国带来机遇,人们需要团结起来,反对排外思想,防止难民问题分裂德国。她对帮助难民的德国人表示感谢,并重申德国有能力应对眼下的难民危机,“我们能够做到,因为德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默克尔还说,克服难民危机需要每个人拿出耐心,“这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尤其鉴于让想留下来的人融入德国社会是如此艰难的任务”。为方便难民收看,德国国家电视台首次将默克尔的致辞配上阿拉伯文和英文字幕在网络上播放。

芬兰总统邵利·尼尼斯特在新年致辞中说,难民危机让芬兰以及整个欧洲都措手不及,但芬兰不会因为难民危机而质疑自己的价值观——民主、平等和人权。尼尼斯特还说,芬兰能力有限,目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有限的资源用于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自1月1日起,荷兰成为新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欧洲当前面临难民潮、恐怖主义威胁、经济发展缓慢、“疑欧”情绪蔓延等多重挑战。移民与安全、创新与就业、欧盟财政与欧元区健康、气候与能源等将成为荷兰轮值任期内重点关注议题。荷兰政府宣布,将致力于确保难民分配顺利落实、已开设的安置中心有效运作、同时加强欧盟外部边境管控、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行动配合。据报道,为加强难民事务协调,荷兰轮值任期内,欧盟成员国司法和内政事务部长的理事会议将从每两个月一次改为每个月一次。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年前访问荷兰时说,欧盟期待荷兰在此艰难时刻发挥强有力作用。

鉴于难民危机已经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又一大不确定因素,国际机构并不看好欧洲经济的增长前景。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金融事务的委员莫斯科维奇说,欧盟经济在2016年仍面临巨大下行风险。成员国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经济复苏步伐有快有慢,没有形成合力;投资缺乏和结构改革实施不到位将掣肘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同时居高不下的私人和公共债务比例仍潜藏风险。欧盟估计未来两年欧洲经济复苏将在“逆风”中保持前行。欧盟在秋季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欧元区2016年增长率将提速至1.8%,2017年达到1.9%。同时,报告显示欧盟明年经济增速预计为2%,2017年将达到2.1%。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