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花样年华,盛开在与日常有关的事物里。世界知名数学家、美国科普作家乔丹·艾伦伯格的《魔鬼数学》,可谓是“深入浅出”的典范创作,原来数学可以这样有趣,原来数学可以这样融入生活,原来数学拥有这样一种非凡的洞察力。
0.9999……=1吗?很多人立刻摇头,然后马上说,应该是等于1减去一个无限小的数。嗯,是这样吗?现在换个说法。古希腊数学家芝诺的诡辩,艾伦伯格用现代场景形容为“永远无法到达的冰激凌商店”。无论你走完多少个半程,你永远无法到达冰激凌店,总会有一段极小但不等于零的距离。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用行动直接驳斥了芝诺,我们当然也清楚冰激凌最终肯定能吃到,但是问题好像还是没解决啊?从芝诺到牛顿的“无限小”、贝克莱的“逝去量的鬼魂”、哈代的发散级数、柯西定理,数学对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的纠结,答案不是要点,重要的是福尔摩斯式的推理过程,如果情况显得诡异,说明一切皆有可能。
对于那些看上去自相矛盾的事情,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怎么可能!”恰恰是这些看上去自相矛盾的洞察力,能够将我们引上通往更好发展方向的途径。0.9999……=1还是<1?都有可能。艾伦伯格提醒我们,这不是数学的相对主义。数学既要重视答案的准确,也要鼓励明智的含糊,数学向来是灵活多变的,向来要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各种“不可能”,并研究“不可能”背后的必然规律。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什么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巴里等“大空头”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并不是绝密文档,几乎每个华尔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种问题。与其说巴里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说华尔街“精英”的盲目更让人惊讶。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即使我们看不懂数据,至少我们要明白“选股必涨巴尔的摩股票经纪人”绝不可能存在,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神算子,只不过刚好有人会被概率砸中。
学一点数学真的很必要。生活里的许多场合——那些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巧妙运用的数学,本身展现给公众的都是无辜的、美好的一面,但其实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异化为玄虚或欺骗的法宝。如果直觉与事实相抵触,那就依靠数学常识来解决问题。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具备明澈的数学思维。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包围我们的生活,小至电信扣费,大至GDP报告,我们有太多的数据,却很难理解其中的相关性。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以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模糊。繁花似锦的复杂路途常埋陷阱,而最简单的总是被证明是对的,当然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