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国企解包袱要配套“政策牌”
2016-01-25     □记者 刘荒 王炳坤 辛林霞 齐海山 梁书斌 哈尔滨 沈阳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境内大型国企集中,去年以来受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降等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一位主管经济的副区长说,大家都意识到了推进国企混改的迫切性,但现在上级一无指标、二无配套政策,一些企业只能先熬着。

像这样“先熬着”“等等看”的心理,在东北各地并不少见。一些地方领导认为,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就像“睡着的孩子”,一旦改革肯定会把“孩子”拍醒,“改革揭开了盖子,会不会引发乱子?”还有人甚至表示,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改革条件不足,能不能再放一放?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认为,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有关各方都要加强改革的决心和定力。“决不能在制度上小修小补,而要在体制上的啃硬骨头。”他说,任何改革都不是在条件充分之后推进的,形势倒逼才是改革的最大动力。

“上轮国企改革、三年脱困期间,财政部、人社部、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了50多个配套文件,对国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不良资产等都进行了规范和保障。相比之下,此轮改革急需综合配套措施出台,形成政策上的合力!”周放生表示,解包袱是促改革的前提。

当前东北经济下滑,无论是国企本身,还是各级政府,都很难支付解除企业包袱的巨额成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因此有必要加速混改,通过出售国有资产和股权筹集资金,填补解包袱所需成本。“同时,也可以用这部分资金来弥补各地社保基金的亏空,强化民生保障!”

本钢集团运营改善部副部长范洪彬对细化改革政策需求迫切。“比如说移交供水、供暖、供电等社会职能,接收单位要求我们进行管线、设备的更新改造,但具体改造到什么程度,各地缺乏统一标准;再比如国企向街道、社区移交离退休职工管理职能,应当预留多少管理费用,采暖费如何支付也没有统一规定。”他说,各地出台规范操作方案,才能让基层实践者没有后顾之忧。

针对国企与民间资本难合作,推进混改“两头怕”等问题,一些人士建议,消除顾虑可以先易后难,小步快跑加以推进。

“东北很多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体量庞大,民资进入存在困难,是不是可以将新增项目作为混合所有制的突破口。”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和军说,现在东北很多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都采取了PPP模式,民营资本也有参与积极性,国企和民资完全可以在这类项目中摸索合作经验,逐步向存量资产和已有国企铺开。

如何让“大象”和“蚂蚁”更好合作?一些专家建议,可以将大型国企进行分解,将不同业务单元拿出来混合,同时推进员工持股,形成多元股权的相互制衡局面。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提出,混改对企业治理机制的市场化提出更高要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运行效率,才能化解外部资本参与混合的担心。

“东北各地要明确民营资本在竞争类企业中的地位,并制定细则和办法,防止非公资本被挤出。”东北大学经济学教授李凯说,至于国有资本,可以优先股的形式留存在混改后的企业中,既满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在一些重大事项上可发挥“一票否决”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