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的浙商再次领先,他们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寻找新商机,“落子”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布局。出口额占到全国近八分之一的浙江,近年来遇到外贸增长乏力的巨大压力,转型、寻路的探索从企业到政府等各个层面展开,浙江依托自身特色产业、民企众多、侨领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义新欧”中欧班列和舟山宁波港等“通道资源”,夯实民间交往基础,开垦经贸“合作洼地”,特别是众多民企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新红利逐渐显现。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一年多来,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系日益紧密,开垦出许多合作的沃土,相互间的贸易量快速增加。“浙江板块”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锋队,反过来也为浙江发展注入新开放红利。
“义新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连接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和欧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马德里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自2014年11月18日首发以来,已经实现每周一列常态化运营,承运的单子排起了队。截至2015年三季度,“义新欧”中欧班列共发运17次,794个标箱(TEU),马德里-义乌回程班列共发运3次,146个标箱(TEU)。
“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是海运时间的三分之一、航空价格的五分之一,为中欧之间进出口货物提供了全新的物流模式。“走‘义新欧’让我们整体成本下降了不少,西班牙红酒、橄榄油的最终上市售价会下浮15%到20%。”最早用“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货的浙江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旭峰说。
市场化运营带来的服务提升,让“义新欧”班列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义乌海关监控查验科科长蒋宇峰表示,周边城市不少货物都运到义乌铁路海关监管场所进行报关。“上海一家企业的电视机主板就通过‘义新欧’运往欧洲,之前通过新疆出口到中亚各国的纺织品等商品,现在也有一部分开始搭乘‘义新欧’出境。”
从班列上搭载的货物也可以看出,“义新欧”的货主已不局限于小商品市场。最新出发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装载了88个集装箱的货物,包含了电脑主板、纺织布料、服装、工艺品、日用百货等商品。
凭借“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的物流优势,义乌市外贸出口在全国外贸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中表现优异。2015年前三季度,义乌实现进出口总额256.6亿美元,增长46.2%。在义乌外贸强劲带动下,2015年浙江省出口2766.6亿美元,增长1.2%,增速远高于全国,同时也高于广东、江苏等出口大省。
“义新欧”等中欧班列的开行惠及铁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让更多海外货商发现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新航线”。目前,中欧班列的货源覆盖了全国以及日韩、东南亚等地区。通过在欧洲建立的集疏中心,以及与境外数百家物流公司建立互联互通合作关系,中欧班列可以覆盖整个欧洲。
最关键的是,越来越多中欧班列实现了回程货运输,为中欧班列市场化运行、实现中欧贸易平衡奠定了基础。“‘义新欧’开到马德里,华人很有面子,西班牙货商也很激动,觉得发现了打开庞大中国市场的重要商机。”“义新欧”班列运营方、义乌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说。
值得注意的是,“义新欧”班列海外影响力很大,沿途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商户都希望把“特产”搭上“义新欧”运到中国市场,回程的货源“不是问题”,常态化运营在经贸交流之外,更增添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等深度往来。
“我国目前同许多国家还存在贸易顺差,而中欧班列能够激活海外商品进口到中国,帮助更多海外国家开拓中国市场。”浙江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表示,中欧班列逐步市场化运营后,真正把海外的商品带了回来,这对于促进中外进出口贸易平衡意义重大。
依托特色产业布局“一带一路”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参加“一带一路”建设,浙江经济打开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通道,浙商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不但助力企业强身健体、获得新机,也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工业水平的提升。
吉利集团白俄罗斯的大型CKD汽车组装工厂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一期开工后年产能可达6万台,二期年产能拓展到12万台,此项目成为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合作的样板,被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明星工程。
今年以来,浙江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长迅猛,投资国家遍及“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布局态势良好。2015年浙江对外投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39.8美元,同比增长1.4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44亿美元,增长3.8倍。与此同时,浙江还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了3个国家级、2个省级境外合作园区。
优质产品输出正在升级为优质产能合作,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欢迎。青山控股集团投资7.73亿美元,设立印尼青山不锈钢有限公司。巨石集团为巨石埃及玻纤公司增资9500万美元,生产玻璃纤维。浙江省众多优势成熟产业、产能在更大范围进行配置,不仅推动所在国(地区)发展,也打开了自身跨国经营新空间,提升浙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海外投资,浙江企业实现了在研发、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全球布局。卧龙电气以3230万美元并购的意大利SIR公司,是法拉利等高级跑车配套商,其掌握的机器人技术全球领先。去年上半年,浙江省研发及技术服务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金额为12.33亿美元。浙江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浙企在境外收购的高质量项目,将极大地促进浙江省在工业4.0领域的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企业发现,光和对方做生意打交道,对贸易渠道、价格的影响力微弱,因此开始建立境外的贸易公司,或者是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增强对渠道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向下游延伸拓展。
中国的优强企业走出去意愿强烈,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同样期待中国资本的进入。在2015年6月在宁波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黑山副总理拉佐维奇说,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合同额8.09亿欧元的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已启动,是关乎黑山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项目。目前黑山基础设施、能源、旅游、农业急需来自中国的投资。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地位日益凸显。例如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舟山,2015年1至6月舟山口岸共计检验检疫进出口货物7098批次,704779万美元,其中,检验检疫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货物1940批次,501424万美元,贸易金额占总货值的71.15%,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成为舟山口岸的主要贸易伙伴。
有专家认为,在国家合作过程中,民营企业或许能够获得更大机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胡援东表示,民企更适应市场化运作规律。“中国在海外有不少大型项目的建设经验,但是具体分析来看,主要还在非洲等欠发达国家,而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要在市场化、规范化的竞争环境中,所以既要管理好项目又要产生相对较好的利润,是个非常高的挑战。”
经贸合作需提速提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经贸合作快速拓展,但目前浙江企业和“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也存在三大短板:一是金融支持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二是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经验缺乏,中介服务不够;三是税收负担重,很多利润留在了第三地和金融自由港。
为落实开放发展理念、释放开放新红利,一些企业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全球化思维”以及组合拳支持。专家建议,对于“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应该进行组合拳支持,从金融、税收和财政几个方面入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贲圣林举例,以义乌为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发展方式,需要互联网金融为主要代表的新金融发挥自身普惠金融的特点,吸引沿线国家小微企业与普通民众。
二是经贸合作需提速提质。中国目前相比于大多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相对有优势,但同时还需清晰认识到的就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交往仍以原材料进出口、工程承包等较低层次且相对初级的经贸合作为主,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亟须进一步加强合作档次和质量。
三是企业形成“舰队”抱团出海。浙江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张曙明表示,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历来看,海外经贸合作园区模式成功几率高,政府可以依托园区,开展各种法律、商务、政策、风险预警等海外服务。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也认为,这种抱团应该不局限于民企之间,还要央企和民企抱团,结合民企的灵活性、央企雄厚的实力和品牌优势。
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财政投入、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险投资并行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通过设立各种专项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优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