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放开不等于监管放开
2016-02-05     □记者 周琳 龚雯 帅才 上海 长沙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2015年6月开始,国家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希望通过提升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然而记者近日在湖南、福建、上海等地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药品价格较为平稳,但也不乏迅速涨价的常用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品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竟然翻了十倍。此外,一些低价药屡屡断货,药企“哭穷”说生产不起,背地里却“抱团”协议涨价,导致患者用药成本增加。1月28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调查处对5家国内公司因在药品别嘌醇片上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开出2016年首张罚单,合计罚款399.54万元。

专家表示,药价放开和反垄断监管都是在护佑市场的正常秩序,让药价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恢复到市场正常水平,既不畸低,又不猛高,在法律框架中行事。

两年价格翻番,药价上涨竟因为“协议”

记者发现,地高辛这种心脏病治疗药品,以前100片装的是8元多一瓶,现在则是88元一瓶,价格已经涨了10倍多。长沙心脏病患者李大爷对记者说:“老病人需要经常吃这种药,药价涨得快让人吃不消啊。”

一位资深内科医生告诉记者,除了地高辛,用于预防、治疗白血球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利可君片(又名利血生)也涨价不少,20mg*48片装的利可君片涨到42.8元一盒,价格比以前翻了一倍。还有治疗心衰病人的抢救药西地兰注射液(2毫升*5支装)去年是22元多,现在涨到50元了。

“别嘌醇片”是治疗因尿酸过高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常用药物。早在2015年6月,就有不少患者发帖称,“别嘌醇片”忽然从几块钱一下子涨到了二十多元,“上个月去买还是20多元呢,这个月又涨了。”一位患者说。

记者了解到,全国获得批准文号的“别嘌醇片”生产厂家有15家,2012年至2013年实际有7家企业生产别嘌醇片;2014年以来实际只有重庆青阳、江苏世贸天阶、上海信谊联合三家企业生产别嘌醇片。

而这三家,此次都在发改委的罚单范围内。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重庆青阳及其关联销售公司重庆大同、江苏世贸天阶、上海信谊联合别嘌醇片独家经销企业商丘华杰,先后四次召开会议,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统一上涨别嘌醇片价格,同时协议分割销售市场。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调查二处处长徐新宇介绍,2014年4月,当事人经过协商,决定将当时售价为10元的别嘌醇片销售价格提高到不低于18元,后来又提高至23.8元,到2015年4月又决定在被列为低价药的省份,提高售价至不低于50元。

其实,早在2015年7月“别嘌醇片”等28种药物,就因为“明显涨价”被江苏物价部门“点名”。这28种药物中,有些从原零售价格7.0元/瓶左右,涨价后超过100元/瓶。

上海信谊联合回应表示,由于别嘌醇片原料供应商具有唯一性,曾一度出现原料涨幅较大、供应紧张情况,从而影响产品正常生产。为确保市场供应,不得不接受原料大幅涨价要求。在此过程中,本公司从未考虑排除、限制竞争,也并无获取垄断利润,更无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主观因素及行为。

一面“哭穷”一面垄断,价格放开不是“任性有理”

记者调查发现,政府在放开药价后,由于引入了市场竞争,生产厂家多、同质化严重、依靠回扣获取市场份额的药品价格有走低的趋势,一定程度上遏制药价虚高。

但让人担忧的是,目前,仍然有一些“廉价药”处于严重的“市场失灵”状态。部分低价药的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基本药品限价和药品采购低价中标的现行制度下,企业为了中标一味地压低价格,导致药品生产成本倒挂,药品的中标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格。

岳阳市卫计委副主任胡小军认为,政府放开药价后,部分低价药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微利药的积极性,但目前一些企业为了中标,出现了刻意压药品低价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旦中标后又因为价格倒挂等原因不生产、配送低价药,让医疗机构陷入被动局面。

“其实,原料药的垄断经营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国内一名原料药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不少低价药品原料药只有两三家企业生产,是因为不少原料药的上游化工产品跟很多年前比,价格上涨很厉害,比如合成原料药的原料、中间体等,以及有人力资源和环保成本等,只有少数企业还在坚持生产。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说,原料药之所以不像药品有最高零售限价,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很少有政府干预,但有的产品确实存在几个厂家独大或者寡头,贸易公司抬高价格在局部领域还比较严重。

国家放开低价药定价的初衷,是部分低价药品企业长期亏损,导致患者用药不便的情况。不少患者记忆犹新,放线菌素D、西地兰、促皮质素等低价药品,就常出现频频断货、患者断药的现象。

可是“好经”却被个别企业念歪。一面是个别企业频频“哭穷”,旗下低价药供应不足,是正当市场行为的“有理涨价”;另一面又是这些产品大多是独家药或两三家批文的药品,企业很容易就能达成任性涨价的“抱团”垄断协议,损伤患者的经济利益。

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制剂行业,原料药利润不如前者,一些低价药品价格倒挂的现象在价廉物美的老品种中常常看到。原料药快速涨价和垄断的现象都有,但不是普遍现象,而且一般都是口头协议,“对于这种人为和主观的‘抱团’涨价,确实应监管出手。”

防止市场恶意操作既别“降价死”又不能“冲上天”

面对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如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连续,一手解决市场经济下的成本回归,另一手杜绝“抱团”涨价的任性垄断,成为监管难题。

“针对涨价离谱品种,应形成持续调查态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低价药合理上涨是可以的,但涨多少价格部门需要有个数,对于实在离谱的品种,物价部门应该去了解和前后对比一下,比如原料涨价占多少比例,生产工艺改进占多少,通过日常监督来排查一些苗头,进行预警。

许铭建议,作为政府部门,可以依赖反垄断法,谁打破市场秩序、破坏正常经营环境,对谁进行处罚。同时,作为行业组织,应做好企业自律行为,加强企业法律意识、合规意识,把更多精力放在转型上,而不是市场小动作上。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欧美、印度、以色列企业都很有优势,而且有些还比国内企业便宜,下一步国内药企要从大宗原料药向特种原料药,从原料药向制剂,从普通制剂向原研药,加快转型。

而且,除了上述出现的“串通涨价”现象,还要防止出现独家药的垄断行为。例如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的独家药,会不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于这些问题,反垄断利剑也会“常磨常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