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痛点 是制度性缺口
2016-03-28     □董登新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何谓“养老金缺口”?这个曾经在网络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社会议论最热的流行术语,一直无人准确定义,更没有什么权威解释。虽然不少专家、学者、媒体及官员都在谈论或讨论养老金缺口问题,但却无法达成概念上的共识,因为每个人对养老金缺口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比如,有学者版,也有官方版;有现实版(静态),也有预测版(动态),还有是否剔除财政补贴的养老金缺口,如此等等。

总之,无论分歧有多大,关于养老金缺口的讨论与争议,反映了民众对养老金未来支付能力的焦虑和担忧,这一点倒是值得我们慎重思考并高度警惕。其实,养老金缺口大小,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病根,及早拿出对策,防患于未然。

笔者认为,中国养老金的最大缺口,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性缺口”。如果制度存在明显的缺口或漏洞,那么,就要采用制度变革的办法来解决或完善。否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至少存在下列三大“制度性缺口”,它是导致现行的或未来的养老金缺口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一,企业年金的缺失,使社保养老独木难支。1991年国务院文件首次引入“补充养老金”的概念;2000年国务院文件首次将“补充养老金”改称为“企业年金”;2004年国务院颁布企业年金“两法”;2008年国务院在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试点中,首次引入“职业年金”。时至今日,企业年金引入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它的发展却始终停滞不前 ,无法有效扩面。中国民众养老仍是单腿独行,主要依赖国家社保,而形同虚设的企业年金,只是变成了某些垄断或暴利行业雇员福利的“专利”,而无法成为普通民众的养老支撑。因此,目前中国养老金的最大缺口之一,就是企业年金的缺失,或无法全面普及。

第二,社保名义缴费率较高,但实际缴费率却很低。从表面上看,中国社保缴费率较高,有人甚至夸张为“世界最高”,事实上,中国社保的实际缴费率却相当低,这也是养老金缺口形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标准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很窄,只在城镇企业职工推行。即便照此狭窄覆盖面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考察,其实际参保率及整体缴费水平也是十分低下的。相当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不给职工提供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或者在缴费标准上却往往采用缴费工资基数“打六折”的最低标准。此外,养老金“并轨”任重而道远,截至今天,中国标准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只覆盖城镇企业职工,这一制度的扩面显得十分艰难。

第三,人口老年化与过早退休形成现实反差与冲突。目前,在欧美地区及澳洲地区,各国法定退休年龄基本上都达到或超过了65岁,不少国家正在向67岁或68岁的退休标准靠近。即便在亚洲地区也有许多国家男女退休年龄已统一延长至60岁以上。相比之下,中国法定退休年龄不仅偏低,而且标准五花八门,尚未统一。大量劳动力过早退休,一方面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过早退休会将更大的养老负担转嫁给下一代年轻人,这也是不公平的。

综上所述,中国养老金缺口的实质,就是一种“制度性缺口”,我们单纯就缺口谈缺口,是毫无意义的,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根本对策,就是要变革现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架构,并进一步完善其制度要素。例如,尽早、尽快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中国标准版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来;采用“以税代费”的做法,做实名义缴费率;统一男女退休年龄,并延迟退休年龄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