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平山:新“赶考”书写新辉煌
2016-06-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冶河湿地
西柏坡小城镇

太行巍峨壁立千仞,滹沱蜿蜒奔流不息。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孕育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战国中山国文明,汉唐宋清遗存俯仰皆拾,文化灿烂、积淀深厚。

抗战时期,平山儿女踊跃参军支前,赢得晋察冀边区“抗日模范县”;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在此召开土地会议、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新的时代,平山人民书写着新的辉煌……

物华天宝孕育璀璨文明

平山历史悠久,置县2200余年。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土地,必然孕育积淀深厚,璀璨夺目的文明。2009年8月,平山天桂山沕沕水风景区一个山洞里发现了骨头化石和石器残片,经专家考察发掘,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与燕山山脉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同为一个年代,一下把石家庄有迹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提前了1万多年,填补了石家庄市考古发掘的一项空白。平山悠久的历史文明,在“水帘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便可窥豹一斑。

且不说在滹沱河、冶河两岸分布着的中贾壁、田兴等十余处仰韶文化遗址,也不提商始祖发祥的西门外遗址,仅是三汲乡战国中山国国都遗址,就足以令世界为之震惊和慨叹。

战国中山国几经起落,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的记载,其历史显得扑朔迷离,因而被称为“神秘王国”。1975年至1979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中山国的两座大型墓葬进行了发掘,打开了一个在地下封闭2000多年的巨大的艺术宝库。出土文物达19000余件,其中有大量孤品、珍品,令世人震惊,不少都是国宝级的。现在,这里将建设中山古城国家遗址公园。

平山之地,人杰地灵。后唐末帝李丛珂就出生在平山镇王子村,现立有“潞王故里”的石碑为念;相传唐朝天授太子李昶离宫廷出走,剃发出家,至东林山万寿寺宝刹,安心修身,忽一日皇帝派人请太子回宫,太子不肯,跳崖身死,遂葬于砖塔。此外,县城中的唐代文庙是河北省现存年代早、规模大、保存好的古代文庙建筑群之一,当年亦是书声琅琅,人才济济。

除文庙外,平山许多古代寺庙、道观都保存较好,甘泉寺、觉山寺、延寿寺以及千佛洞、瑜伽山摩崖大佛,皆古韵悠扬。正定县临济禅寺方丈、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上有下明大和尚1923年在延寿寺剃度出家,有明大和尚举善重建了延寿寺。2010年,有明大和尚圆寂,安葬于此。天桂山青龙观是明末崇祯皇帝为避难而修建的,不想闯王兵势太急,只能自挂煤山,只留得青龙观皇家道观之名。

平山是山区和平原的交界,也是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的交界,关雄卡险,是兵家必争之地,长城战垒在西部群山中多有遗存。古墓遗址、古寺幽观、摩崖造像、碑亭古宅……名胜古迹于平山之地不胜枚举、俯拾皆是。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说起平山县,最有名的当属革命圣地西柏坡。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使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全国土地会议在此召开,颁布了《土地法大纲》;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诞生;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其实在平山,没有一个村庄没有斗争的故事,没有一块土地没有染过烈士的鲜血,无处不丰碑!1931年,平山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在岗南镇霍宾台村成立。自此,平山儿女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踏进中原。依托高山深壑,平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最活跃、最坚强的根据地,赢得了“抗日模范县”的光荣称号。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曾两度较长时间驻扎在这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贺龙、彭真、王震、黄敬、罗荣桓、李葆华、关向应、徐海东、黄克诚、萧克、杨成武、刘道生、李德仲及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当时的平山县成为北方的“红色乌克兰”。

抗战期间,平山儿女踊跃支前、参军,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团体和个人。如今人们都亲切地称人民军队为“子弟兵”,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称呼的真正由来。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率人征兵,来到平山县,受到平山县县委和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平山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两岸。1931年夏天,平山县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1937年全县已建党支部70多个,发展党员700多名。

霍宾台村是平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在八路军到来之前,党支部就已经组织起6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其中共产党员15人。八路军征兵人员一到,游击队被编为了第一连。这支队伍走一村带一村,走一路影响一路,不断有人主动加入到队伍中来,人数像滚雪团一样越滚越大。33天的时间里,一个连就变成了1700多人的一个团。该团除了一些干部是南方来的老红军,其他都为平山人,所以被称为“平山团”。第二年,该团被编为120师359旅718团。

平山团的老战士刘增英回忆:“田家庄一仗,是我们平山团头一仗,就取得了胜利。”

平山团因战斗伤亡减员很大,1939年8月,平山县又为平山团补充兵员1158人。平山县两次输送战士共计3858名,表现出了燕赵儿女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概。

鉴于平山团作战勇敢、战绩卓著,1939年5月2日,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通令嘉奖,将其命名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在平山县送郎、送子参军的女性中,还有后来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戎冠秀。戎冠秀带头送子参军,还带领妇救会员抢救伤员。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授予她“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从此,“子弟兵”3个字不胫而走,越叫越响亮,后来成为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亲切代称。

(下转第六版)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朱峰,平山县委宣传部闫鹏飞、曹永刚采写、供稿、供图。

平山赋

□邢建军

时维乙未,适逢县城解放六秩,观城区街市通衢,工商繁华,建设春浓,民生和谐,满腹胸臆,赋以抒怀。

平山县城,乃商汤发祥之地。恒右岩邑,蒲吾古郡,革命老区,开放新城。东控华北之咽,西屏太行山峻。襟两河以带两湖,控恒岳而揖太行。左倚滹沱,玉龙抱珠;中有冶河,彩带流氤。城向山川,衔无数秀色;路通八方,生不尽春风。有诗曰:骄阳普照香满城,新楼魁魄接宵云。与时俱进睿妙笔,建设发展春倍浓。

逶迤街市,建筑恢宏,款款美景,悦目赏心。冶河穿城而过,澄碧娴静,流连懿铄,河畔花草织锦,疑南国梦境。适逢晴日,城区风韵如歌,街景惊艳,灿若辰星。迎宾大道,姹紫嫣红;外环通衢,车水马龙。相约中山广场,购物中心商城,放歌滹沱河畔,畅游湿地公园,至直攀援明珠楼顶,城市美景,尽收眼中。文庙桑柏,阅尽千年沧桑;工业园区,奏响时代壮歌。于图书馆所,翩翩少年,负志于科学之行;处街头巷尾,髯髯耄耋,畅言心之愉悦。驻足县城,察街景之雄阔,抒心怀之胸臆,物我相忘,心旷神怡也!眺太行,瞻平原,惟山城之优越。环周围,群山若屏;合四面,碧水泛波。登光禄,攀林峰,游王母仙阁,览野生原胜境。生态谷聆听天籁,巨龟苑夏日避暑;温塘水如沐春风,中山湖游弋艇舸。更有中山国古城,商代遗址,盖纳天地精华,采日月光辉之烁。至若风和景明,环城驰骋,广阔田野,无限风情。生态观光,绿色文明,农业产业,再迎朝暾,春光融融,悠然我心。喜乎?乐乎?跋足兮心之难舍,回首兮情之耿耿。

诚若,今之平山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斯地路网如织,天地乎通彻,经纬乎纵横。群桥飞虹,倚神速之驰驱;高速连接,携平山之雄风焉。通讯信息,转瞬传达五湖;互联网络,报喜讯将四海。立交桥凌空飞架,环城路状似彩虹。一线横贯东西,高速连接京津。极具魅力之县城,商贸并举,事业鼎盛,誉千年古城,太行明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金朝大定,县城始建,千年攸忽,时间荏苒。抚今怀古,感慨万千。平山县域,商氏始祖,曾躬耕狩猎;中山辉煌,明清灿烂。这里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斗转星移,时序更迭。上世纪中叶,山城曾遭倭寇蹂躏。老区军民,奋勇抗战,驱逐鞑虏,山城新生。直至解放战争,柏坡岭上,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群英聚会,运筹帷幄,开启建国大业,三战震古烁今,全会振奋民心,平山历史再写光荣。岂止佳话流传,至今可泣可歌!

回首峥嵘岁月,无数英雄人物。俱往矣,慷慨悲歌传老区,风流人物数今朝!若夫,太行腹地,锦绣山川,灿烂城郭。今蓝图再新,旧城改造,新区拓展,工业绿色崛起,美丽古城再展宏伟大略。宜居宜看,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美,诠释创新发展。蓝天之所以澄碧,街市之所以壮阔,城市之和谐也!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新平山,老区大地之福祉,平山民众之心声。

壮哉山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