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支农服务 “微缩版农大”建到田间地头
2016-06-01     □记者 蔡敏 朱青 合肥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门类齐全的教研室、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产业攻关办公室、大学生实训宿舍、行政服务机构以及完善的考评机制……《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安徽多地采访了解到,安徽农业大学与八个农业县区合力,将“微缩版农业大学”直接建到了田间地头,建起了有校舍、有机构保障、有年度任务与考核的新型“农业综合实验站”。

这种校地合作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有效化解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使高校科研与农业服务无缝对接、互相激发,兴农、扶贫的效果显著。然而缺乏长效金融投入机制、高校考评体系束缚、基层缺乏对接的农技人才等难题,也可能让这种新型支农体系面临“虎头蛇尾”、“后继无人”的状况,亟待建立长效扶持机制。

农业服务“游击战”变“阵地战”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功能不全、效率不高、队伍老化、推广与科研教学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近年来创新模式,与省内多地政府合作,在农村建设包括“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微缩版农大”,即建设综合试验站,成立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组建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使高校农技推广一改从前没有科研基地、考核要求不高,服务“一次性”“游击式”的特点,转变为“阵地战”。

在位于金寨县的大别山综合试验站,记者看到,由县政府提供建设用地、安农大投资建设的总建筑面积6380平方米的综合楼已经投入使用,实验室的仪器齐全,还有可供200名师生实训生活的宿舍和食堂,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农田就位于综合楼西侧,俨然一所微型高校。

安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承祥介绍,和大别山综合试验站条件基本一致,全省还有皖南(黄山区)、皖江(南陵县)、皖中(庐江县)、皖北(埇桥区)、皖西(金寨县)、皖东(明光市)和江淮分水岭地区等其他7个综合试验站建成或在建。

除了综合大楼硬件设施,还有行政保障。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了具有独立事业法人性质的“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作为校县产学研战略合作常设办事机构,其建制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校县“双一把手”联合管理,在试验站办公。

根据当地特色产业,这些“微缩大学”下设茶叶、蔬菜、水稻、中药材、养殖业、农机等多个产学研联盟,各联盟由农大专家和地方农技人员一起组成团队。校县双方分别确定各联盟的首席专家和牵头领导,明确服务对象,制订年度计划,年终对项目组进行考评和奖惩。

单一服务走向全产业链服务

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何金铃介绍,过去高校农技服务是单一的,农户遇到病害或者种植技术问题,专家就下来解决一个问题。现在试验站下设10个产业联盟,每个产业联盟为一种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从品种到技术,从生产到销售甚至到品牌打造,真正将地方特色产业扶持起来。

金寨县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科科长、高山有机米产业联盟县专家组组长祝尊友眼看着有机米种植这一在金寨起步很早的传统产业,经过产业联盟一年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技术服务而“起死回生”,深有感触。

“多年来金寨稻米都处于品种退化、病虫危害重、品质低效益低的状态,发展停滞不前。”祝尊友说。2014年产业联盟城里,由4名安农大专家和6名金寨县农技专家组成的团队制订了详细计划,重点解决了三大“瓶颈”问题:全面绿色防控、地力提升、机械化育秧。

祝尊友说,近两年全县水稻有机认证通过率不断提升,2014年每亩有机稻比上年增加收益500元,2015年每亩再次增收1000元。“2016年,我们的专家组有了新工作计划和目标,要解决水稻的早衰难题和栽插密度问题。”祝尊友表示,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服务形式盲目而低效。现在调研在先,产业联盟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并进行年终考核,做到工作效果可查可考。

在安徽庐江县皖中综合试验站,王玉坤经营的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开展水稻小麦标准化种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前需要解决哪个环节的技术问题就找对口专家。现在包括小麦、水稻、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等不同产业体系的科学家都成为了我的‘智囊团’。”2015年,水稻产业联盟帮助他使用机械化插秧技术,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助力脱贫和地方产业发展咨政

借助产业联盟的全产业链规划服务,在安徽农村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的带动效应,以农技带动贫困户脱贫,并以新型农业服务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金寨县双河镇大畈村就是一个典型。

“大畈村地处高寒山区,海拔最高处达到960米,全村人口1100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06户、375人。”大畈村支部书记叶乃权说。因为高海拔和高寒,加上深入山区,山地居多,当地农民一直保持传统农耕方式,收入微薄,贫困人口较多。在高山有机米产业联盟的直接帮助下,大畈村2015年有机稻单产从250公斤提高到310公斤,产值也由每亩2900元提高到3300元。

大畈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叶乃兵介绍,安农大的教授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专家一起,从合作社的内部组织建设、生产技术、土壤肥力提升、劳动成本的合理降低、机械化全面推广以及品种优化、产品销售平台等方面都提供了全方位的无偿服务。如今,参与这个合作社的23户重点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产业联盟的校地专家团队还发挥了重要的产业发展咨政作用。

茶业是金寨县另一项特色农业产业。2015年,安农大方世辉教授带领的茶产业联盟团队来到全军乡,与当地农技专家共同扎根一个月,不仅用“微波杀青”技术大幅提升了当地茶叶品质,还帮助农户将茶苗的出圃率从60%提升到90%。

“两大核心问题一解决,企业年产值超过2400余万,对金寨茶产业发挥出极大的带动示范作用。”金寨县全军乡大团山茶场场长、金寨县金龙玉珠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松说。安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全省茶产业相关区域调研,为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提升茶产业的建议,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被省委省政府所采纳,在全省相关区域实行。

亟须长效扶持机制

记者走访时也了解到,这种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也面临缺乏长效金融投入机制、高校考评体系束缚、基层缺乏对接的农技人才等难题。

建设农业服务综合试验站,除了标准实验室、食堂、宿舍、远程教育中心等硬件需投入,“产业联盟”的专家组也需要项目运行经费,行政服务也需要基本费用。

张承祥介绍,目前这些经费全部是校地共同出资。县里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和流转一些高标准农田作为综合试验站的核心用地;负责综合试验站和农业服务推广中心每年运转费约50万元,每个产业联盟每年30万元工作经费,并视情况逐年一定递增。安农大则负责建设综合大楼及农机库房,两年内建设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

张承祥认为,要将综合试验站的运行可持续发展下去,像西方发达国家打造农技服务“百年老站”这个目标,如何形成金融投入长效机制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全公益服务显然不会长久。

安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校县合作中心主任何金铃表示,可以从融资、收取技术服务费、一定的政府投入等多种渠道来获得金融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有偿技术服务应当逐渐成为金融支持的主要来源,政府投入可以在综合试验站进一步运行成熟之后逐渐弱化。”他说。

“人”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扎根试验站进行农业服务的人员,无论是高校专家还是地方农技人员,相关激励机制不够,使这种新型支农服务体系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

安农大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福宝教授30年坚持在农村进行社会服务工作。他表示,高校专家在农业服务方面的相应考评机制仍是一片空白:“社会服务不能顶替课时和科研工作量,所以影响到了教师的评级、职称等一系列问题。”

“参与综合试验站建设的基层农技人员依然在原单位拿工资福利,还要参加原单位考核,没有相适应的考评激励,也影响他们在原单位的晋级和职称评定。”金寨县农业服务推广中心副主任、环境治理联盟专家王贯海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