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T异响事件丰田想隐瞒什么
□傅雪峰
丰田的CVT自动变速箱异响事件,在车主间、网络论坛中、质量投诉网站上愈演愈烈,但在丰田向社会公开的官方渠道中,却找不到有关CVT异响的任何信息,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丰田CVT的异响事件,涉事车辆有装备了CVT自动变速箱的一汽丰田卡罗拉、广汽丰田雷凌和广汽丰田逸致。异响主要是两类,一是怠速状态下的高频啸叫,二是时速20到40公里时的“口哨声”。
关于CVT变速箱的异响,丰田早就注意到了,开出的药方也换了好几个,最早是添加变速箱油,后来是换变速箱总成,再后来是换变速箱阀体。看上去丰田很忙,但问题解决没有?不知道。
被丰田大夫治疗过的车,仍然有车主表示CVT异响问题根本没解决;而丰田从来没公开说过自己的CVT变速器有问题,也没有公开评价过这些治疗方案的疗效。所以,你想知道丰田CVT异响的毛病是不是已经治好——只能靠猜!
事实上,在获知CVT异响是个共性问题之后,丰田也有所行动,但遗憾的是,这些行动都在“隐秘”地进行。丰田从来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发布相关消息,所有的相关通知和活动,都是通过丰田的销售商渠道“内部掌握”的。
丰田曾为出现CVT异响问题的部分卡罗拉和雷凌更换了变速箱总成,但这个活动是在“客户满意度提升”的名义之下进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对“个别”车主进行了 “个别”通知,更换条件和范围并没有向车主公开。
不过遗憾的是,一些换了变速箱的车,异响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丰田随后又“隐秘”进行了下一个“疗程”,为出现CVT异响问题的部分车辆更换变速箱阀体总成,这个据传为“改良版”的新阀体也未必是治病良药,因为有车主表示,换上新阀体后,“哨声依旧”。
我们相信,丰田工程师终究会搞明白CVT异响的原因,并开出一剂治病除根的良方。我们只是在担心,丰田处理CVT异响问题的行动,一直都在“内部掌握”的状态下进行,丰田是不是为此隐瞒了什么信息?为什么要隐瞒这些信息?另外,丰田CVT出现的两种异响,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不会影响到变速箱的性能和寿命?更换变速箱总成和阀体为什么没能解决问题?
大家对丰田汽车之前的“自动加速门”都不陌生。从2009年开始,丰田公司在全球一共召回了1200万辆缺陷汽车。这些汽车的踏板存在突然加速故障,但丰田公司发现这一问题后,并没有像对外宣传的那样召回所有问题车辆,而且继续将问题零部件投入生产制造,同时也向监管机构隐瞒相关情况,导致丰田汽车因为加速踏板问题在全球共造成10多人死亡。
而丰田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2014年3月,美国司法部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达成了延缓起诉的和解协议,丰田公司承认曾经在4年多前隐瞒导致汽车意外加速的安全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并同意支付12亿美元罚金,这也创下美国政府对汽车厂商的最高罚单纪录。
此番在中国的“CVT异响”事件中,丰田并没有及时向用户提供“第一手”的解释,而是讳莫如深。如果在此事件中真的存在“隐瞒”和“误导”的问题,12亿美元罚款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滴滴与出租车之争丑陋了谁
□周磊
近年来,随着滴滴打车等网络专车业务的兴起,网络专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发生的冲突屡见不鲜,不少城市都发生过二者之间正面冲突的事件。比如,前段时间重庆爆发了数百辆出租车围攻滴滴车辆的事件。
应该说,二者之间争论的焦点,业界已有共识。传统出租车行业认为专车存在非法运营、不正规等问题,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而专车行业则认为,传统的出租车服务差、不能与时俱进,该被淘汰。
与业界的争论不同,目前的网络舆论似乎倒向了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网络专车一边,对管理混乱的出租车行业提出了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出租车司机素质参差不齐、无服务精神。如果没有出现专车业务,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会过分质疑出租车驾驶员素质。正是由于滴滴等专车司机拥有较好的服务精神,比如上车会为乘客开门、送水等,让消费者发现,原来出租车行业的服务差距这么大。
二是部分出租车司机见钱眼开、无契约精神。比如,两个人同时叫出租车,司机会选择路程更远的那一位乘客。不仅如此,出租车“打组合”的拉客方式也较为常见。
三是出租车与滴滴等专车相比,车况更差、驾驶急躁。毫无疑问,动辄行驶几十万公里的出租车车况肯定不如跑专车服务的汽车。以滴滴打车为例,不但有以10万元左右的滴滴快车,还有车价在20万以上的滴滴专车,除此之外,神舟专车还有专门的高端业务,其中的车型不乏宝马5系、奥迪A6L等豪华品牌产品。
上述三条可以说指出了出租车与网络专车业务相比的主要弊端。当然,也不应忽视网络专车业务本身存在的问题。例如,非法营运;驾驶者无资格证书,身份信息不公开;还有车型来路不明,保养是否合规以及保险索赔等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表明,网络专车业务并不是看着那么“舒适”。事实上,从2015年至今,也发生过多次网络专车恶性事件,值得让人警惕。
笔者认为,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当下,是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产物。随着中国网络生态的快速发展,必然会造成传统行业与电子行业相互竞争、甚至于恶性竞争的局面。但无论是出租车行业还是网络专车平台,都需要反思,并不能仅仅靠一句“他抢了我的饭碗”就大打出手。发展必然带来淘汰,工业代替了手工业,电脑代替了人脑,机器代替了人力,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客观地说,如果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水平不能与时俱进,即便没有滴滴,也还会有神舟专车、大黄蜂专车、Uber等专车服务来抢占市场。而对于网络专车平台来说,也应当完善运营合法性和为乘客提供安全的保证。无论网络平台如何发达,也应当遵守市场基本的运营法则。
可以预计,在系统政策下发之前,相信国内专车、出租车之战还会上演。但无论是专车、还是出租车,本来都是为大家带来舒适便利出行的服务,而专车与出租车之间的争斗,丑陋的终归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