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业内人士观察,今年将是各地PPP项目加速“落地”的一年,推动PPP规范有序运作,关键还是要依靠强化制度建设,不仅要让社会资本“进得来”,更要“愿意进”,应通过统筹深化特许经营权市场化改革、“打捆”配置盈利性项目、完善市场信息公开等,逐步打消社会资本顾虑。
从目的上看,PPP(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与BOT(建筑-经营-移交)、BT(建筑-移交)都是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为何BOT、BT多年来备受追捧,PPP却落地难?究其原因,问题的核心出在三个变化上,即项目收益的变化、政资关系的变化和项目周期的变化。
从收益上看,BOT、BT与PPP的区别是从项目收益确定变成了项目收益不确定。BOT、BT项目本身收益率由简单的项目收入减去项目成本,项目利润基本固定;PPP项目由于影响因素更多,收入不确定、成本不确定,从而导致项目利润不确定。
从关系上看,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关系由项目甲方、项目乙方的简单雇佣关系,变成了同一项目内的股东间合作关系,风险共担。项目由政府主导“拿主意”,变成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商量着”拿主意,如何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社会资本盈利需求间找到平衡,需要政府在PPP项目设计之初,就综合考量、平衡。
从周期上看,BOT、BT与PPP区别是从中短期关系变成长期关系,社会资本参与时间从项目建设-移交的1至5年变成了短则7年,长则15年的项目建设、运营双管齐下,这对社会资本融资能力、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三个变化的前提下,要解决社会资本“愿意进”的问题,关键在于明确风险、匹配收益。要建立完善社会资本补偿制度化,灵活运用项目“打捆”平衡收益,或能更好吸引社会投资者。
北京新华久富资产管理公司风险控制部高级经理周云肖建议,建立完善与PPP项目相适应的预算资金管理和财政补贴制度,编制公开透明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高低收益PPP项目可以通过“打捆”实现收益平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PPP中高收益低风险的经营性项目被热捧,收益低风险高的非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遇冷,可以“打捆”配置,统一纳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范围。
彭水县凤升水库是重庆市首个水利PPP项目,由重庆建工集团作为社会出资方,目前水库已进入建设阶段。彭水县水务局局长谢成红说,凤升水库之所以能成功吸引社会投资,除了政府承诺对特许经营权进行财政补助之外,另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水库附加配置了彭水新县城100多亩商业用地开发权,业主通过城市开发收益能够平衡水利建设成本。
同时,要完善示范项目信息、PPP项目信息“双公开”。由于PPP程序复杂,法律文本、合同体系涉及政府、融资方、建设方多个主体,财政部发改委示范性PPP项目宜加强示范项目披露,便于社会资本找到“对标”。
如在各种模式探讨中,PPP模式在北京轨道4号线中的先行经验经常被作为样本。“这样的样本在PPP探索阶段非常有示范作用,希望能更多披露、供各方学习。”贝信基金合伙人何培玮建议。
同时,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在参与PPP项目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民生证券研究院统计显示,已落地PPP项目中,国企签约项目数量199个,签约金额3819.48亿元,民企签约项目170个,签约金额1424.01亿元。
“国企更易获得政府信任。”某PPP基金经理坦言,加强项目信息公示制度建设,降低民企融资门槛,才能让PPP的大门向各个市场参与主体平等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