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系车口碑不错为何不受热捧
□林燃
法国是个有趣的国家,不论什么方面都有一种感性的色调在里面,埃菲尔铁塔的唯美浪漫,卢浮宫的神秘气质,法国电影的搞笑有趣,当然还有法国车的前卫厚道。
尽管法国车在国际市场上好评度很高,但中国消费者依旧不买账,法系车在中国的畅销车型没有多少。那么问题来了,法系车不受热捧的原因何在?
首先是“资历”的问题。历史上第一辆进入中国的外国汽车品牌是德系奔驰。之后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和德国、美国政府交好,所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权贵阶层的汽车消费,基本上被奔驰、克莱斯勒、别克等品牌把持着。
而没有选择对合作伙伴,一直是法系在华发展迟滞的“阿克留斯脚踵”。
在诸多合资企业中,广州标致的故事就是一个商业悲剧,这背后既反映出法国人的犹豫,又展现了法国人从来就不够精明的眼光。
1985年3月,广州汽车厂、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标致汽车、国际金融银行、巴黎国民银行5家股东在广州花园酒店正式签约成立广州标致汽车公司,车型仍是以标致的504及505系列车型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五家股东的股比分配,分别占的股比为46%、20%、22%、8%、4%。也就是说标致占股只有22%。一方面这显示出法国人的试探意图,另一方面标致在这次合作中扮演的只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小角色”,这为广州标致后来波折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1989年开始到1993年是广州标致的蜜月期。不过,从1994年开始,广州标致就开始持续亏损,徘徊在生死边缘:根据1994年出台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到1997年如果广州标致不能达到15万辆的生产规模,它将被淘汰出市场。于是,各方股东希望采取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渡过难关,但需要投入超过130亿元人民币。显然,这笔账法国人比广汽算的更明白,1997年广州标致亏损29.6亿元,破产告终,成为中国乘用车合资历史上第一家失败的公司。
广州标致的故事告诉法国人,不能只看市场,不懂中国国情,彼时联姻一汽、上汽的大众、通用则开始纵横捭阖,占据上游。随后PSA开始变聪明与二汽联姻,但遗憾的是,日系已与二汽先行一步,PSA只能成为二汽合作伙伴中的第二阵营。
后来的雷诺也同样重复了标致悲情的一幕,而法国人眼光不好的背后是对中国市场的忽略。有个例子,比如经典的标致505生产了10年,法国人基本上没有进行明显的技术改进,最后于1998年停产。
在很多人眼中,在底盘调教上,法系车确实颇有一套,但如今法系车底盘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而发动机、变速箱严重落伍其他巨头,比如之前标致饱受嘲讽的爱信4AT。
再者,法系车的设计风格偏向于前卫新潮,运用的设计语言多秉承了浪漫主义风格,这些外向偏重文艺的风格,没有了那种依靠犀利棱线打造出来的威武硬朗气息,对于追求孔武有力和大气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多少欠缺吸引力。
尽管近年来“法系崛起”引发了不少人的热议,但现实是,这其实是法系在华的“补课”,在整个大盘市场进入稳增和个增的时代,强调个性和情调的法系,或许还有机会。
中国品牌仍没突破“10万元天花板”
□周磊
近几年,中国品牌无论是在产销规模还是品牌方面确实有所突破。但客观地说,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差距依然较为明显,中国品牌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中国品牌几年前还在为如何突破“10万元天花板”而努力,而这个所谓的“10万元天花板”,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似乎因为一些中国品牌在SUV领域的突破而实现了。
但笔者认为,什么时候中国品牌能够在竞争激烈已是红海市场的紧凑型和中型轿车市场实现了突破,中国品牌才算真正地突破了“10万元天花板”。而目前中国品牌在紧凑型轿车市场以及紧凑型SUV市场的产销表现,并不能充分证明中国品牌在所谓的“10万元天花板”形成了有效突破。
无论是吉利帝豪还是长安逸动,都在紧凑型轿车这一细分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们将紧凑型轿车市场再进一步细分为入门级紧凑型轿车、中档紧凑型轿车和高档紧凑型轿车时,则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品牌的紧凑型轿车均为售价在10万元以内的入门级紧凑型轿车,而在中高档紧凑型轿车市场则几乎还没有产品布局。
在紧凑型及以下级别SUV市场,中国品牌则主要得益于市场的旺盛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不可否认,中国品牌近两年在紧凑型及以下级别SUV市场的表现是比较抢眼的,这除了近年来中国品牌的产品力和对市场的敏感度确实有所提升外,更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包括紧凑型及以下级别SUV在内的整个SUV市场的需求旺盛。2015年以前,中国的SUV市场可谓供不应求,即使进入到2016年,SUV市场的需求有所回落,但仍处于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
其二,合资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的产品布局速度较慢,给了中国品牌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不可否认,合资品牌对于SUV市场需求的把握这次有些失水准,而这却正好给中国品牌提供了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合资品牌加大了在这一细分市场的产品布局,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以来,中国品牌SUV的表现已明显弱于以往,中国品牌在SUV市场的份额实质也在开始回落。
其三,相较于合资品牌,中国品牌在SUV市场仍然以性价比为核心竞争优势。虽然中国品牌在紧凑型SUV市场的售价最高已经上摸到15万元,但合资品牌紧凑型SUV的售价区间却基本上是以15万元起步,向上甚至达到25万元。
因此,在一个竞争并不十分激烈且仍部分处于蓝海市场的SUV市场,中国品牌在紧凑型SUV市场的表现,并不代表中国品牌已经具备了尝试突破“10万元天花板”甚至“15万元天花板”的能力。
有人会说,中国品牌在中型轿车市场其实已经有所突破,如吉利旗下月销已经在4000辆以上的博瑞。不过,一方面这款产品的主力售价区间仍然在15万元以下,仍属于入门级的中型轿车;另一方面仅有一款产品在轿车领域实现了所谓“10万元天花板”的突破,目前应该还只能归属于个案,是否是真正有效地突破“10万元天花板”,其实既要看吉利自身能否在低一个级别的紧凑型轿车市场实现“10万元天花板”的突破,同时也要看其他中国品牌有没有同类的中型轿车产品在终端销量表现有所突破,以及在紧凑型轿车市场能否有效突破“10万元天花板”。
至少从目前来看,笔者不认为中国品牌已经有效地突破了“10万元天花板”,更别提要突破“15万元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