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在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有一座被称为“大别花乡”的城市——麻城。
“十二五”以来,麻城连续五年GDP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更是全面跃居所属地级市黄冈各县市区的首位,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居29个生态功能区县市前列,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强市。
“大别花乡、孝善麻城”是这个城市的品牌,“中国映山红第一城”、“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彰显出她的独特魅力。作为革命老区,如今的麻城站在新起点上,演绎出多彩多姿的“麻城故事”,抒写着最华彩的篇章。
悠悠青史 文化之城
麻城历史悠久,素有“千年古县”之称。从境内金罗家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期属商王朝所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后成为黄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两汉时为“西陵辖地”。公元338年,后赵部将麻秋在今阎河镇古城畈筑城以守,遂有麻城之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此后名称基本固定,并沿用至今,有1400余年历史。
漫漫历史长河之中,麻城以其独有的风采彪炳千秋。柏举之战是兵圣孙武的成名之战、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也是麻城首次在华夏史册上赫赫留名的第一大历史事件。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麻城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认的祖籍圣地,在中国移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麻城孝感乡”移民开始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清代初期,结束于清代中期,从麻城孝感乡迁出的人口几乎填充到四川、重庆的每一个角落。川渝各地很多民间家谱中均有“祖籍麻城孝感乡”的记录。
近现代以来,麻城成为一方激流澎湃的红色土地。1927年,黄麻起义打响中国共产党在长江以北地区领导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揭开鄂豫皖地区武装革命的序幕。此后,从麻城走出了红四军、红二十八军两支主力红军,走出了46位共和国将军。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武汉会战最惨烈的战役、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伤亡最多的战役、誉为“第二个台儿庄战役”的小界岭战役就发生于麻城。1947年秋,刘邓大军南下,在麻城建立了爱国民主政府。1949年,麻城全境解放,成立了人民政府。
麻城也是一座文化之城,千年以来书墨飘香,人文昌盛。杜牧、苏轼、李贽、冯梦龙、于成龙等历史名人在此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明代136名文武进士登科入朝,涌现出刘天和、李长庚、梅之焕等一大批英才俊杰,走出了“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大师彭桓武及数学家严士健等杰出人才。
宜居宜游 山水之城
盛夏时节,走进麻城,穿行于城区,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风格各异的商住楼鳞次栉比,鲜花绿地赏心悦目,让人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1986年撤县设市以来,麻城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座原本闭塞落后的山区小城正在变为“品质生活之城”,展示出别样的宜居魅力,麻城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建市之初,麻城城区居住人口不足6万人、建成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目前,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十二五”以来,麻城投入重金,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完成了《麻城市总体规划》、《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智慧农业谷”等重大规划,确定了以主城区为中心、西城新区和城东新区两个副组团两翼齐飞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了“一心一区一环”的市域空间发展框架,形成了“一心两轴、手掌状结构”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50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达到251平方公里,中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控制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
过去麻城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山区县、贫困县,只有一条106国道贯穿城区。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麻城在湖北省、大别山地区,乃至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形成了“四高”、“三铁”、“两站”、三条国道的道路交通格局,全市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3424公里、169公里,均居大别山各县市之首。两个火车站每天停靠列车130多趟,2015年客流量达550万人次,麻城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良好的交通区位为麻城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麻城城区形成了“八纵八横”的道路网,建成了一批大型商圈、一批宜居社区、一批城市绿地、一批星级酒店。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一批品位高、韵味足、文化底蕴深的公园绿地合理分布于城区,铺就城市绿色底纹,市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大大提高,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畅、生态优良的活力新麻城呈现在世人面前。投资12亿元、占地1260亩的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公园建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孝善文化主题广场,打造了“川渝老家、市民乐园、文化窗口、艺术殿堂、城市客厅”。全面推进“智慧农业谷”项目,依水而建举水河风光带、桃林河风光带、护城河风光带构建了“亲水型、生态型、景观型”的城市走廊,实现了“水清、岸固、路通、园绿、景美”的美好愿景,再现“碧波荡漾、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的城市风景,让“两河四岸、山水麻城”的独特城市魅力初步显现。
产业兴盛 实力之城
翻开《麻城年鉴》,一组数字记录着麻城撤县设市30年的沧桑巨变:与1986年建市之初相比,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由4.6亿元增长到245.46亿元,增长53.3倍;全社会投资总额由0.43亿元增长到311亿元,增长72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27亿元增长到113亿元,增长49.1倍;财政收入由0.46亿元增长到15.04亿元,增长32.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1元增长到9942元,增长33倍;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由704元增长到23287元,增长33.1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34.9:32.7:32.4调整为2015年的21.1:42.3:36.6。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记录着麻城30年来经济社会前进的每一个足迹,展现着麻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下转第六版)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麻城市委政研室郑锋、熊心春、王超辉、曾万春供稿)
麻城颂
□郑策
一、伟哉麻城
千秋古城,人文蔚起,柏举胜地,荣誉八方。
一脉举水悠悠然,绵延着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五大雄关赫赫然,雄踞着关涉国运的中原要塞。3747平方公里的宽广土地,袒露着多少昔日的光彩与荣耀;一方状若马蹄的神奇版图,又藏蓄着多少明天的希望与风华。
星辰璀璨,光彩麻城。麻姑济民,成仙子典范;张瑞救城,显仙道之灵。柏塔参天,映腾龙宝地;红色沃土,铸英雄城市。古往今来,群贤毕至,留下多少千古绝唱;明清两朝,进士登科,成就多少英名伟业;革命时期,卧虎藏龙,开创多少至伟奇功。
忠勇孝善,光耀麻城。这是吴楚争雄、后来居上的麻城,这是文化长流、纵横交汇的麻城,这是移民川渝、再造天府的麻城,这是孕育革命、锻造英雄的麻城,这是桃李芬芳、俊采星驰的麻城。
二、美哉麻城
龟峰翘首,杜鹃花开,中华一绝,红动春天。
昔日的麻城,以红色的旗帜闻名天下;今天的麻城,以红色的花朵天下闻名。100万亩杜鹃花开放着120万麻城人的热忱与盛情。播种了一万年的情愫,燃烧了一万年的青春,才拥有了这铺天盖地的春光,这红潮翻滚的美丽。
花开盛世,春风荡漾。灵山圣水,舍我其谁。麻城的花,点燃了大别山的春天;麻城的山,浓缩了大别山的雄奇;麻城的水,汇聚了大别山的灵韵。
攀康王寨之高,问杏花村之酒,探接天山之险,观龙潭冲之翠,访凤凰山之幽,泛浮桥河之舟,寻孝感乡之根,麻城风光无限,何其美哉!
三、快哉麻城
京九腾龙,沪蓉起凤,大别福地,水起风生。
昨天,这里布下千军万马,成为军事战略要地。今天,这里织下交通网络,成为发展战略高地。中国的中部、长江的中游、京九的中段、大别山的中心,得“中”而独厚;紧邻大武汉、联接沪汉蓉、融入城市圈,得“城”而独厚;北上京津、南下粤港、西进川渝、东达沪杭,得“通”而独厚。
物华天宝,百业齐兴,紫气东来,蒸蒸日上。培植生态的厚土,打造开发的洼地,崛起希望的绿洲。以绿色扬优势,以文化提精神,以实力争进位,以效能促跨越,以幸福惠万民。兴农则富民,兴工则强市,兴商则活城,兴文则提质。快哉,麻城!获得了奔跑的资质、跨越的速度、刷新的引擎,像驰骋的骏马,似思想的闪电,如蓬勃的春天,一座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加快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