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制造业企业成本承压外迁突围
房地产业发展对制造业也有“挤出效应”
2016-07-14     □记者 关桂峰 商意盈 北京 杭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受国内人力、能源、土地、运输等成本快速上涨影响,加之产能过剩的压力,以及国外综合成本低、靠近客户贴近市场、投资税收等政策优惠延续性好的原因,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始外迁。制造业企业期盼政府进一步降低税负,降低能源及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战略也提醒我们,坚持质量效益双提升,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外迁因国外综合成本低

多家制造业企业表示,外迁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国外综合成本低,原料能源运输等优势明显。

科尔集团有限公司主营纺织业,其他领域还包括房地产和黄金珠宝,公司年销售额35亿元,年产值20多亿元。“2013年,国内纯棉纺产能过剩问题特别严重,且无序竞争,我们虽然是省内名牌,有一定议价能力,但整体情况不好,效益明显下降。”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黄国刚说,也就是这一年我们提出主业转移、产业转型,这时我们了解到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是个很好的投资地,当年就启动在南卡罗来纳州的项目,计划5年内总投资2.18亿美元。

科尔集团的棉纺织产品主要包括环锭纺、气流纺。“气流纺产品用棉量特别大,这是一个跑量的产品,并不是精细化的,这样就意味着原料成本占到很大。”黄国刚介绍,在公司总成本中,原料成本占比最大,其次是电、人工、税收和土地。国内棉花每吨约1.5万元,美国棉花每吨约1万元,相差约0.5万元;国内是工业用电,每度电7毛6,南卡州是3毛多,按照5年计划完成15万吨年产值,光电费每年就可以节省2至3亿元;从运输成本看,从新疆采购的运费比美国成品运回来价格更高。

而国外只有人工成本比国内高,但因自动化程度高,用工量不大。在人工成本中,国内每人每年5万元,美国则近20万元,按照5年招满500人计算,美国人工成本比国内高约7500万元。

据了解,科尔集团今年已经投产的一期工程预计产能3万吨。“我们在南卡购买了1000亩左右的土地,用的是美国的棉花、招的是美国的工人。”黄国刚说,出去的目的就是降低原料成本问题,我们主要客户还是在国内。按照目前发展情况来讲,沿海地区棉纺行业优势已经很少了,我们希望通过把气流纺搬出去,搬出去的产能就换成环锭纺。环锭纺相对气流纺原料成本更低一些,可以扬长避短,把产品附加值做上去。

浙江省慈溪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专业生产再生聚酯短纤维,年产能11万吨,产品65%至70%出口至美国等10余个国家。2013年6月,公司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切斯特郡购买占地340亩的一处旧厂房,新建2条年产5万吨的自动化生产线,用工约170人,预计今年11月进行试生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孙亚说,我们行业在美国的制造成本可控,人工成本约为中国工厂的5倍,但是电、天然气等能源成本不到国内的一半,加上贴近市场生产,可省去海运成本,综合计算下来是可行的。

国外优惠政策值得借鉴

记者调查了解到,导致制造业企业外迁的动因有多种,除国内因素外,一些国家贴近市场,产业链聚集,相关优惠政策延续性好也是重要原因。

——贴近市场,产业链聚集。“美国是我们产品的最大市场国,在目标市场所在地设厂,对公司研发新产品、争取客户及增强市场份额有帮助,以做到二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江南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亚说。

作为玻璃纤维行业的龙头企业,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亿美元在美国建8万吨玻纤生产线项目近日正式签约。2014年,该公司在埃及建立了首个海外生产基地。“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巨石目前已经在美国拥有近10万吨的年销售量,很多大客户在美国,在美国建厂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客户。”巨石集团副总裁曹国荣说,而且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下游应用市场,和丰富的高端玻纤研发、生产、管理人才,直接面对市场也将有利于促进产品研发。

——相关优惠政策延续性好。“就我个人理解,南卡州的投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该州一向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就公司所在郡而言,十多年前纺织业的萧条,使得当地政府和民众对外来投资普遍持欢迎态度,但所有的政策、法律、法规并没有任何改变。”孙亚说,政策都是一贯延续下来的,而且同项目实际投资额、实际用工、实际工资水平、运营后的利润相挂钩。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去美国投资要“重资本”,看重的是现金流;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高能耗,汽油、电等能耗优势非常明显。“像我们气流纺生产这块,投资很大,几个亿美金,用工业少,高能耗,我们认为这种企业是适合去的。”黄国刚说,从化解过剩产能角度来讲,我们也看到了化解产能的希望,比如北美、南美还是有市场的。而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其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除了本土制造业外迁,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日本企业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春节前夕,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

专家分析,我国劳动力成本攀升,也是制造企业外迁的重要原因。相比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人工成本的持续攀升,东南亚等地区的劳动力优势日益凸显。

降低税负加强产业政策针对性

相关专家及企业负责人建议,希望政府进一步降低税负,降低能源及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竞争力。

业内人士分析,就中国整个制造业而言,赴美投资仅是个别的案件。对企业个体而言,海外投资是其融入国际市场行为的一大步。但无论是已经迈出去的还是计划迈出去的,每走一步都需谨慎。

专家研判,制造业企业外迁已成趋势性现象。未来更多的企业会把生产基地外迁至综合成本更低的地方。长江商学院教授甘洁说,目前,中国不管是人均收入还是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都没有达到较发达阶段,制造业不仅向低收入国家转移,甚至重返发达国家,值得警惕。

甘洁自2014年二季度起就对约2000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发现,制造业企业主要担心订单不足、成本上升、转型升级困难等,挑战主要是产能过剩和成本上升。

甘洁说,房地产业发展对制造业也有“挤出效应”:房价高企大幅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用地成本;房地产业占用了大量社会资金,推高全社会的资金成本。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98.56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高达22.5万亿元,占贷款总余额的22.43%。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显示,中国制造的成本接近美国,美国正在进行“再工业化”战略,日本也因货币贬值吸引制造业回流,中国制造面临双重挑战。而中国制造由于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十分艰难,可能会向金融等服务业转型,从而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相关专家及企业负责人建议,希望政府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税负、能源及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竞争力。

一是加强产业政策的针对性。甘洁说,调查发现,工业企业中72%的企业在研发方面没有任何投入。在预期走弱的情况下,货币、财政政策刺激的乘数效应不大,政策的成本也更高,应当谨慎用之。若持续时间过长,有可能人为维持过剩产能,不利于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鉴于目前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好于国内,适当降低汇率,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也对国内估值偏高的资本市场有一定平衡作用。

二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从低端劳动力向高端技术工人的转化是必然的出路。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群义说,政府应鼓励、加强高端技术工人的培训。

三是探索针对性减税以及财政对优质小微企业贷款。甘洁等专家认为,目前企业税中增值税较重,这意味着企业不赢利也要交税,可能降低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值税按生产规模计税,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降低地方政府去产能的积极性。因此,对于代表未来方向、有助就业的行业应考虑有针对性地减免,而对过剩行业,应减少地方政府对其增值税的依赖。长期而言,降低税负将有助于民间投资和消费,但是,这一目标需要一系列系统改革的支持。

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绿水青山”迫切需要我国摒弃粗放的发展模式。我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转型升级的基础,当前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多推设计新颖、有创意的产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