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论文造假事件呈高发态势,涉及我国大多数高校。从教授博导到普通学生,造假背后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代写代发职称、学位论文,要价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有人测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对此,网民表示,“买卖论文”屡禁不绝根源在于论文的发表需求旺盛,铲除论文黑色产业链必须标本兼治,在加强惩处力度的同时,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机制,彻底铲除市场需求,正本清源。
造假之风愈演愈烈
据媒体此前报道,从2000年以来,国家曾多次严打买卖论文的不法期刊,呼吁“严查买卖论文乱象”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然而,这一产业却在一片喊打声中不断壮大。
网民“土楼先生”评论说:“求学期间就听闻论文造假之风颇顽劣,不想毕业几年后,论文造假之风更盛!”
网民“心境不急躁”认为,论文是学术水平的体现,不失为价值评判的一个依据和标准,然而,急功近利之下,就有了论文造假的市场。对于论文造假,不论查处难度有多大,凡有蛛丝马迹,都必须穷追猛打,有一起查一起。
正本清源改革评价机制
网民表示,应着力从标本两方面入手铲除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
一方面,必须加大惩处力度。网民“祝振强”说:“活跃在网络上的这些做造假生意的机构、‘枪手’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无疑,这些人推波助澜,令造假之风泛滥成灾。对此,有关方面再不能放任不管。”
另一方面,网民也认为,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机制,彻底铲除市场需求,正本清源。
网民“红缨老枪”说:“我们在谴责假论文者斯文扫地的同时,应该真正反思和改变我们的学术考评机制。可以说,正是这一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加之一些人的不诚信,才导致造假蔓延,让学术造假成为病灶。”
有网民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机制,尤其要抛弃“论文至上”所衍生的“唯数量”观,对人才实行分类考核,更加注重论文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尽其才,论文造假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记者 曾德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