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岭提出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
2016-07-15     □记者 郎婧婧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心律失常的西药治疗面临着疗效和安全性差强人意的困境,而一系列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表明,基于“整合调节”理论的参松养心胶囊等中医药在心律失常的防治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四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上,我国著名心血管中医药学家吴以岭院士结合脉络学理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等介绍了中医药由“抗律”到“调律”的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报道称,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万人,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者约为54万人,多数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所致。

吴以岭院士从“冠心病-心梗-心律失常-心衰-死亡”的心血管链思考心律失常的防治,结合传统中医理论,提出了“心之气络”为自主神经心脏起搏与传导和“心之脉络”为冠脉血液循环,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理论机制。从气血经络的角度,以全面整体的思维来思考人体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将中医“承制调平”整体治疗思想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提出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又一新的干预策略。

据吴以岭介绍,脉络学说的核心是“营卫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同,血凝不流;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承制调平”,这四个字分别从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预后观的角度揭示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在生理、病理、治疗及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调营卫,疏气血,提出了整合调节的防治心血管疾病新思路,从“抗律”到“调律”,注重整体协调,内外和谐,使人体自我产生“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的系统效应,对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结合中医的整体思维,基于“承制调平”的理论,祖国中医学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中药也为世界贡献了绮丽的瑰宝。大量循证医学数据表明,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能有效抑制了心梗后心室重构、神经重构并改善电重构、改善心肌微循环,达到了标本兼治,快慢兼治的效果,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为攻克心衰伴心律失常、窦缓伴早搏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复杂、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医学界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