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废墟上重生“凤凰城”
7月28日是唐山的祭日,更是唐山的生日。这一天,一座城市一个世纪的努力和一百万人的梦想曾戛然而止;这一天,别称“凤凰城”的唐山更像寓意中的凤凰一样,在涅槃后淬火重生。
2016-07-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唐山地震废墟
唐山城区夜景

7月的一个清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纪念碑巍然挺立、直指云霄,碑身四周象征四面八方支援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8块浮雕熠熠生辉。纪念碑四周,老人带着孩童嬉戏,情侣互挽着手臂漫步,阳光打在身上,幸福写在脸上。

谁能想到,40年前,这座城市曾经被夷为瓦砾,24万人死亡,16万人伤残,国外媒体断言它将“从地球上被抹去”。谁又能想到,40年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座新唐山再次绽放光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40岁的新唐山再出发!

坚强意志托起震后唐山

唐山抗震救灾的实践,已经作为恢弘的一页载入历史。

据有关资料显示,唐山地震后,唐山市区有60余万人被埋压在倒塌物中。

地震亲历者、唐山党校教授高民杰回忆说,当时,自行脱险的市民没有时间悲伤,甚至来不及掩埋亲人的尸体,立刻投入救人的队伍中。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48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占被埋压人数的80%以上。

被掩埋在废墟深处的那些人,很多是靠人民解放军救出的。地震过后8小时,第一支解放军救灾部队跑步进入唐山市。随后的几天里,先后有14万解放军陆续赶到。年轻的人民子弟兵不顾频繁的余震,冒着生命危险,用双手,用铁锹等最简陋的工具,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从瓦砾中救出1.64万名群众。

抢救生命、运送伤员、清运尸体、防止疫情、就地建设简易过冬房等等,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处处都可以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他们做的是最脏、最累、最困难、最危险的工作,换来的却是无数人的生命和“大灾过后无大疫”的奇迹。唐山人总结说,没有解放军,唐山这座城市真的可能不复存在了。

40年前那场大地震,对唐山经济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在大量同胞遇难、厂矿企业失去众多劳动力的同时,全市工农业生产设施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整个城市生产基础几乎“归零”。全市水、电、路、讯全部中断,工业建筑80%倒塌或严重损坏,工业设备损坏率达56%,245座水库大坝出现塌陷裂缝。

在困难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没有低头、没有放弃,在第一时间,唐山开启了震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壮举。

震后第10天,“特别能战斗”的开滦矿工战胜重重困难,生产出第一车“抗震煤”;第14天,抢修人员不顾伤痛折磨,将唐山电厂2号机组修复,发出了第一度“志气电”;第28天,经过一炼钢车间主任王庆利与工友们的日夜奋战,唐钢第一批“志气钢”出炉……

与此同时,唐山的重建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地震过后,满目疮痍,唐山已成为一片废墟,全城几乎没有完好无损的房屋。

据估算,重建唐山需要立即清理出去的废墟,多达3000万立方米。如果将这3000万立方米码成1米宽、两米高的城墙,可以超过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的长度。

此外,还有40万间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需要拆迁,简易房密密麻麻,16万户灾民就生活在其中。

地震发生后不到半个月,由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抵达唐山,进行重建唐山的规划。第二年下半年,建筑队陆续进入唐山施工现场。其后的几年里,唐山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规划专家、技术人员和工程队伍,开始了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城市重建。

震后的10年,是唐山重建的10年。10万建设大军最响亮的口号是:创全优工程,让唐山人民住上放心房。

1978年9月,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河北1号小区开工,到地震10周年时,100多个这样的小区出现在昔日的废墟之上。统计资料显示,到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恢复建设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122万平方米。年底,全市23万户居民搬入新居,占当时总户数的98.5%。

唐山人说,10年间,唐山是汽车拉走了一个唐山(废墟唐山),内部消化了一个唐山(简易房唐山),建起了一个唐山(新唐山)。

1986年7月28日,唐山向世界宣告:重建工作基本结束!

1990年11月,联合国向唐山颁发“人居荣誉奖”。

在中国生活了80多年的国际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在唐山地震10周年撰文说:“他们(唐山人)说:‘社会主义拯救了唐山。’从震后所取得的成绩看,这是一个完全符合事实的结论,他们从过去的记忆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旧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磨砺四十载展宏图

震后半年,当作为唐山市工业生产标志的开滦煤矿矿井“天轮”重新转动时,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唐山复苏了!40年过去了,今天,唐山经济的“天轮”在哪里?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写道:“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然而由于时局所限,终其一生,这一方略未能付诸实施。

时光跨越百年,孙中山先生的“梦想”终于成真。2003年3月,以通岛公路开工为标志,曹妃甸正式拉开了建设序幕。在10多年的时间里,曹妃甸从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荒岛,变成一个210平方公里的希望之城。

2014年7月31日,京冀两地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等7项协议,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曹妃甸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预示着唐山市从“黑色资源经济”向“蓝色海洋经济”转型。

目前,曹妃甸已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亿元,十大产业园区相继建成,首钢京唐、华电二期、北京曹妃甸职教城、中科飞鸿等一大批项目竣工投产。带动了整个唐山市乃至京津冀的生产力要素向沿海转移,有效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曹妃甸正在创造奇迹!”唐山市曹妃甸区委书记王立彤说。

40年来,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新唐山,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七五”期间,唐山市经济发展速度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8.5%,超过了全国发展速度。

1995年,唐山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90亿元,是地震前的7.4倍,跨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

2005年,唐山市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河北省第一位。

2015年,唐山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唐山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缩影。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始终是唐山快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唐山经历大地震劫难后而浴火重生的过往,唐山人喜欢用“凤凰涅槃”这个词来描述。如今,这个词又有了第二层含义:唐山实现资源型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百年前,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若干中国第一诞生在这里。近年来,资源、区位、技术上的优势,使唐山发展成中国“钢城”,“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钢铁支撑着唐山经济的“半壁江山”。

然而,“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伤痛,唐山成了“傻大黑粗”的重工业城市代表。

昔日的辉煌成为今日的负累,曾经的骄傲成为当下的短板。不转型没有出路,转型则面临“壮士断腕”之痛。十字路口,唐山选择了后者。

今年4月份,2016世园会在唐山举行。世园会申办成功,唐山赢在南湖。

(下转第六版)

本期图文均由本报记者李俊义、任丽颖、高博采写、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