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突袭唐山,百年城市毁于一旦。40年来,唐山人民抚平伤口再出发,从重建、振兴再到发展,创造了浴火重生的奇迹,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唐山从废墟上崛起。
40年后的今天,唐山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弃“黑”转“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实现产业换挡升级。
“不惑”之年的唐山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浩劫之后迅速重获新生
现年80岁的李升堂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大地震发生时,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的李升堂和战友们用向空军司令部发电报和借飞机出航“报信”的方式,最先向中央汇报了灾情。
回忆起地震的破坏程度,李升堂用“唐山平了”四个字来形容。李升堂说,当年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曾三次派飞机寻找地震中心,飞机行至唐山上空时,发现长789米的滦河大铁桥全部被摧毁,市内所有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才确定地震中心为唐山——丰南一带。
大地震后,通讯交通全部中断,唐山成了孤岛。
李升堂和战友们开辟的这条“天路”成为空中生命通道。地震后的15天里,他们在导航设备几乎完全被毁的情况下,凭着经验,通过肉眼观察,指挥了3000多架次救援飞机起降,共运出危重伤员2万多人,数千吨的救灾物资、药品等也运进了唐山。
“国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今年66岁的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冯聚和说,地震后学校惨遭重创,全校1200余名师生罹难。地震后全国都来支援学校,不仅物资上给予帮助、师资上也给予支持,最多的一学期,我们向兄弟学校借调了90多名教师,最后借调的一些老师也留在唐山了。
多舛的命运并没有摧毁坚强的唐山人民。震后10天,唐山就采出了第一车“抗震煤”;震后20天,唐山造出了第一台机车;震后28天,炼出了第一炉钢;震后一年,被国外认为至少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全面恢复生产;震后两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
“壮士断腕”打响去产能攻坚战
在唐山市中心广场上,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抗震纪念碑,这不仅是对抗击灾难的纪念,也是新唐山拔地而起的写照。
震后第一个10年,为重建新唐山,国家相继拨款43亿元人民币,从全国调集了3000多名专家学者、10多万建筑工人,展开了一场重建唐山的大会战,到1986年时,唐山恢复建设基本完成。
震后第二个10年,唐山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8.5%,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
1989年唐山进入全国25个生产总值超百亿城市行列,2001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后2000亿、3000亿,到2015年达到6100亿元,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经济步入新常态,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的唐山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又站在了历史的交界点上。
今年50岁的唐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薛绍江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人。他告诉记者,如果说震后重生是唐山第一次涅槃,那么经历40年发展后的唐山,正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的艰巨任务,对唐山来说这是第二次涅槃。
“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唐山的钢铁产能占世界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的一半以上,“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粗放的增长方式,在推动唐山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问题。
截至2015年底,唐山市累计化解炼铁产能1087万吨,化解炼钢产能2357万吨,分别占河北省下达2017年底任务的38.8%和58.9%。
唐山市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处长卞明江说:“唐山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的落后产能,去哪家不去哪家,靠嘴说不行,还得靠经济、环保、技术这样的硬杠杠。但行政手段也不能少,市场不可能因为今年设定这么多去产能任务,就正好停下来这么多。”
“一开始不太理解,几年下来,越来越觉得有必要。”这位负责地方产业协调的基层官员,没想到自己会站到去产能的最前线。“如果不抓住市场低迷的机会,以后产能过剩会更严重。”
弃“黑”转“绿” 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阵痛之后,如何防止经济断崖式下滑,唐山思路更加清晰:淘汰落后,转向高科技、高环保的绿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一面去产能“做减法”,一面增加优质增量“做加法”。最近,邹祥禄刚刚从中车唐山公司总装配一厂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他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名幸存者。
他所在的唐车始建于1881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诞生于此。从震后仅两个月,唐车修复时速60公里的“抗震号”机车,到如今制造时速487.3公里的“中国第一速”动车组,邹祥禄都经历了。
邹祥禄告诉记者,高速动车组已成为唐山展示给世界的一张重量级“名片”。唐车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具备了系统集成、车体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16年5月,唐车制造的高速动车组运载旅客超过8亿人次,累计安全运行4亿多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万多圈。
2015年,唐山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26.1%。近年来,唐山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个和7个百分点,今年唐山市重点实施亿元以上战略支撑项目230项,计划完成投资1282亿元。
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去年10月,河北省与北京市达成协议,共同将曹妃甸打造成首都战略功能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妃甸把承接产业转移摆在突出位置,已谋划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292项,累计完成投资800亿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这些国家战略层层推进,为唐山这个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唐山继1976年大地震涅槃之后,正处于第二次浴火重生之中。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唐山开始换挡升级、加油提速,疾步走在绿色低碳、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