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以矿山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天灰气浊,山秃水浑。近日,当记者一行走出铜陵高铁站时,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天空碧蓝、空气清新;乘车前往市区,沿途的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附近江河湖水清澈,远处青山环绕。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呼:“这是铜陵吗?!”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建市,是我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对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困局,铜陵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探索,一任接着一任实践,致力于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经过多年不懈的奋斗,这座城市终于实现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古铜都 当代铜基地
铜陵市,别名定陵、义安, 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铜陵入选并纳入其中。
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0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铜陵自商周开始采冶铜,历时唐宋元明清,三千年不曾有大的中断,时间跨度如此之长,是各地古铜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
铜陵古采冶铜遗址不仅具有点多、面广、历史悠久的特点,而且其生产力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沿袭性、广泛性、多样性和配套性等特点,铜矿开采冶炼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然是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若将各处遗址简单排列一下,就是一部地方冶金发展史,在中国冶金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铜陵境内古铜矿遗址上历代遗存的古炼渣初步估计现存总量约有200万吨左右,若按1:15的铜、渣之比推算,至少已生产了10万吨以上铜料,古铜矿的规模及地位可见一斑,是我国先秦时期南方重要的铜产地之一,它的发现对解决中国青铜原料来源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矿冶考古专家华觉明先生这样评价铜陵:“铜陵地区的古矿规模更大,年代跨度又长,从商周到唐宋一直是采铜冶铜的中心。铜陵在古代全国所处的地位,我想大概就像今天的宝钢、鞍钢一样,举足轻重。如果说湖北的铜绿山是古荆州的铜都,那么铜陵毫无疑问是古扬州的铜都,并且规模更大。”
铜陵资源丰富。被誉为“八宝之地”,现已探明的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铜、硫、石灰石储量居华东乃至全国之首。铜陵盛产丹皮、明党参等名贵中药材及蚕桑、苎麻、生姜等农副产品。铜陵临江含湖依山,自然条件优越,风景十分优美,是世界级旅游胜地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两山一湖”的北大门,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头天门——大士阁就坐落在铜陵市南部城区。
铜陵工业基础厚实。经过多年的发展,铜陵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拥有包括铜陵有色、三佳科技、铜峰电子、精达股份、六国化工、安纳达钛业等6家上市公司。铜加工、化工、电子等主导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近几年来,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正在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材料、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化率达67.6%,居安徽省前列。
“推车上坡不进则退” 转型是唯一出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
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说,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转型,必然会衰败。如苏联巴库,忽视替代产业发展,在累计生产了12亿吨石油后“油尽灯枯”。原云南东川市因铜矿资源枯竭,缺乏接续产业,由地级建制降为昆明的县级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铜陵的财政主要是靠铜吃饭。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开采,主导产业铜产业的矿产资源日趋枯竭,伴随而来的首先是财政困难,根本无法顾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社会问题接踵而至。“我们面临的局面是推车上坡,不进则退,必须走转型之路。”宋国权说。
宋国权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铜陵市就以“醒来,铜陵”为主题,在铜陵掀起了第一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热潮,进一步开阔了广大干群的视野。之后,相继开展了“起来,铜陵”、“崛起,铜陵”等解放思想大讨论。2014年,以“转型,铜陵”为主题,组织开展“城市转型、干部先行”专题讨论,为深入推动转型发展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强大合力,动员全市上下坚决摒弃资源情结和依赖心理,主动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下转第六版)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吕庆福、曹凯、杨丁淼采写。)
铜陵赋
□黄复彩
浩浩铜陵,黄山之余脉,九华之门户,东接苏沪,南邻浙闽,西瞻鄂汉,北通齐鲁,居皖江之腹地,坐沪宁之要冲,前有江流,发泱泱大气;后有铜官,坐巍巍龙吟。而又纬度适中,季节分明,青山如黛,气候宜人,正所谓“水似绫罗带,山如碧玉簪,铜陵在何处,青山绿水间”。
悠悠铜都,其脉远矣。碧矿之久,凿于夏商,今有金牛古洞为证;青铜之冶,发于春秋,现有钟鼎铭文存焉;上古以黄吕奠血,孙吴有冶造红炉,春秋属吴越,汉魏设铜官,南唐即有铜陵之治。三千年炉火纯熟,八百里青铜辉映,至今延绵不绝,始号国之铜都,若非天赐神助,何能凿而不休?日月弹丸,逝者如斯,秦皇汉武,白驹过耳。金牛虽已远逝,铜草沃而常春,天地之气兮;碧矿泽及万代,青鼎彪炳千秋,祖宗之灵兮。古人有云:世有洞天福地,不若江南五松。何也,造化之功。
铜陵之厚兮,厚在精萃人文。谪仙居而不肯徙,高歌“炉火照天地”;东坡过而不思蜀,陈公园里留佳音;鲁直客居不欲还,望眼欲穿五松山;荆公流连几忘归,竹篁深处谋新章。迁客络绎,华美词章不尽;骚客流连,旧曲新歌如云。更有李纲曲,十朋风,陈翥谱,佘翘剧,葛洪丹,乔觉迹,虽凡圣有别,俱魂牵梦萦。
铜陵之美兮,美在山水之音,凤丹花岁岁惊艳,相思树郁郁绵绵,玉带河一衣襟水,滴水崖珠玑生晶,狮子山层峦叠嶂,燕子洞洞壑幽深。更复有羊山险峻,五松滴翠,天井清幽,长龙逶迤。岁有四季兮,四季之景各不同。春看天门桂馥兰香,夏观鹊江百舸竞渡,秋览笔架枫红果熟,冬踏燕子素裹银妆。
铜陵之丰兮,丰在人杰地灵。游大通长街,方知肩摩之繁华;览和悦古镇,阅尽沧桑之古今。地分八方兮,八方之土蕴宝藏。金银铜铁锡,五金皆备;生姜蒜子麻,八宝俱全。
铜陵之壮兮,壮在浩气长存。满清羸弱,列强争霸,鱼肉乡里,蚕食鲸吞;近世卖国,倭寇横行,夺我碧矿,祸我乡民。烈血化碧,功垂汗青,勇士一怒惊天地,工农奋起立大旗。民族气,中华魂,举黑手,护铜井,百万雄师过江南,春光一抹照寰宇。主席挥手,建国大业惊天地;筚路蓝缕,铜官山上起新城。重抖擞,立壮志,凿铜擢金,唯有牺牲,一勺金水耀中华,一锭紫铜献北京。五松更添新绿,铜官再绘美景。
铜陵之功兮,功在镕旧铸新。雄踞长三角,坐拥芜马铜,恰逢天时地利,又敢为人先,领思想先锋,自强不息,促百业振兴。“醒来铜陵”,引举国皆论;“起来铜陵”,激万人振奋;“崛起铜陵”,塑铜都精神。“铜都铜业”,铜业板块第一股,“铜冠”著名,傲然注册惊英伦。861带动全盘,四加一重点实施。三大主导产业,六大上市公司,“六国”居全国第一,“六业”领铜都翘楚。最佳人居,环境范例;魅力城市,首届提名;小小牛歌,列入非遗;大大港口,万吨皆进。科技、园林,全国先进,双拥、模范,北京受勋。科学环保,不闻当年照彻天地之炉火;综合治理,唯见今日浩月青冥之长空。幸福城,和谐城,听铜陵星太空奏天乐,看铜陵舰东海波涛涌;文化城,开放城,喜送春秋鉴鼎立奥运,笑迎丰收门故旧新朋。秦鉴汉鼎,古朴厚重,铜都大道,气贯如虹;一桥飞架,南北纵横,堑而无阻,皖江称雄。
壮哉铜陵,六十载惊天巨变,三十年谋就新篇。轻援手,舒双臂,扫庭院,煮香茗,邀青莲下榻,迎东坡游巡,待荆公流连,呼山谷留音。群贤毕至,但看四喜人争相起舞;万方乐至,何如青铜壁一曲新音。铜官更赋新调,五松俱无寥寂,田家秋作尽乐,邻女不复春寒。荆公墨,山谷书,苏子歌,佘翘舞,千古名人,翻唱新曲,尽填新词。
嗟夫!纵有百转歌喉,难尽铜陵千载风韵;任由如椽大笔,难述铜官旧迹新景。
赞曰:汤汤兮长江,旧随汐去,新潮逐浪,淘得五松浩然真性;厚厚兮铜官,云藏岁月,耀于古今,孕就铜都命脉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