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记者分赴全国多地追踪彩票公益金流向发现,无论是分配端还是使用端,都存在“粗线条”管理现象,社会公众难以有效监督。然而,彩票公益金使用岂能浑水摸鱼?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彩票公益金在信息公开方面有所进展。如福建省民政厅日前对外通报了《“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管理,提高社会公信力。据福建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彩票公益金部分50%上交中央,50%由省、市、县按比例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养老、扶残、救孤、济困等方面。从2014年起,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列入财政预算,更加刚性,有利于加强使用监督。
然而,从整体上看,信息公开仍然如同蜻蜓点水一样点到为止。一方面,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已经公开的彩票公益金收支情况,信息过于笼统。同时,区县级的各类福利机构、体育项目等彩票公益金的具体支出环节更是很少公示,存在盲点。另一方面,在彩票公益金使用上,也是乱象不少。比如一些彩票公益金趴在账上“睡大觉”或沦为小金库,有的被挪作办公经费。这些乱象,使理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彩票公益金,沦为一笔糊涂账,让民众质疑彩票业的合法性。
不公开、不规范、全程“粗线条”操作让巨额彩票公益金存在“舞弊”的风险。2015年6月,审计署发布彩票资金审计结果公告显示,在抽查的658.15亿元彩票资金中,审计查出虚报套取、挤占挪用、违规采购、违规购建楼堂馆所和发放津贴补贴等违法违规问题金额169.32亿元,占抽查资金总额的25.73%。
彩票资金之所以使用乱象频现,关键在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彩票管理部门权力过大,缺乏监督制约;彩票资金管理仅止于部门管理规章,没有纳入立法轨道,缺乏法律强制性,也使一些部门在公益金和发行费使用上有恃无恐、无所顾忌。
巨额彩票公益金,既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渠道,回馈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同时,也应向公众呈现一本“明白账”。否则的话,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公众热爱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另外,也可能会成为滋生贪腐问题的“温床”。
如何科学妥善地用好相关善款,并防范其流入少数人的“腰包”,必须建立完备的监管体系,并真正让彩票公益金在阳光透明的氛围中运行,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彩民来“增砖添瓦”。
具体来说,要管好彩票资金,还是要打好组合拳。一是实现彩票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对彩票发行费具体执行情况、公益金分配使用情况,由相关部门提供详细财务报表,接受财政、审计和社会公众监督,消除社会质疑。二是大力引入社会监督。比如对彩票发行采取公开招标,把公益金投入及发行费使用所有项目和全过程纳入公示范围,接受全社会监督。三是及时将彩票资金管理纳入法治轨道,用法律框架对资金分配和使用进行严格限制,使彩票资金管理有法可依。
其中,对涉嫌彩票资金弄虚作假行为的,除追求行政责任外,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对贪污挪用彩票资金的机构或个人,从严追究法律责任,增强彩票资金管理法治威慑力,铲除彩票滋生腐败的土壤,确保彩票资金管理始终运行在健康轨道上。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刘翔霄、方问禹、董建国、沈汝发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