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本位?美联储是如何控制通胀的?这些问题在理论上从未有过共识。而且,就如何理解20世纪的货币政策实践,以印证不同的理论假说,学者们同样莫衷一是。美国资深经济学家罗伯特·黑泽尔所著《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一书,详细记录了美联储成立之初到格林斯潘时代终结,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评析了该过程中学术和政治环境变化的来龙去脉。作者详解了金本位制与信用货币之间的更替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如同用于解答货币和价格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实验。精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代央行的兴起与本质。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实现强势崛起,工业化、城市化及金融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并有赶超当时世界霸主英国的势头。同是这一时期,美国也迎来频发的金融危机,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均出现造成银行机构大规模倒闭的严重风险。一个乏稳定的金融体系,不符合经济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也使崇尚小政府、自由放任意识形态的美国被迫效仿英国等欧洲国家,建立起自己的央行,推行必要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
1913年设立的美联储,一个多世纪以来扮演着美国央行的角色,并随美国、美元霸权时代的降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央行的央行。美联储为金融、经济稳定而生,但在其成立后的头几十年,频繁迎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交替往复,其中,美联储难辞其咎。不少经济学家都曾发出指责,认为包括1929年大萧条在内的金融危机及相关经济泡沫、经济紧张,美联储至少是罪魁祸首之一。
1979年出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克尔,通过艰难的反通胀实验,驯服了通胀,拯救了美元纸币。沃克尔竭尽全力维持美元稳定,强调货币纪律,放弃总需求管理,拒绝以滥发货币等方式将美国政府赤字货币化,摒除货币主义教条,推出刺激性、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一举扭转国际债务危机,推动美国经济重回快速发展轨道,并在之后格林斯潘任期内涌现出可观的繁荣局面。沃克尔的努力也为他个人赢得了持续的声誉。
《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一书作者罗伯特·黑泽尔,美国资深经济学家,在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任职超过40年。黑泽尔在这本书中,回顾美联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并指出,美联储随时间推移愈发重视实际和预期通胀的稳定,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现象,强调美联储作为央行的作用。黑泽尔认为,美联储的政策可行度是稳定通胀的核心,通过发挥价格体系作用,维持经济稳定。
黑泽尔在书开篇明确指出,美国货币本位的演进是实践探索(试错)的产物,而非有意设计的结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包括一战战后的部分阶段、大萧条时期、从1965年到1979年的“扩张-紧缩”交替期间,美联储皆认为物价决定于市场(非货币)力量,拒绝承担物价稳定职责,这种做法导致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强烈摇摆,也无法通过总需求管理实现美国政府的重要政治目标:低失业率。黑泽尔在书中分析指出,美联储拒绝承担物价稳定职责时期,货币变动与价格波动间呈现出的相关性证明,价格变动根源于名义货币供给与公众意愿购买力间的均衡调整。而到了沃克尔-格林斯潘时期,通胀与失业率的反相关关系、通胀波动与失业率波动的反向关系也都不复存在。
1929年大萧条和1970年的严重通胀,在常见的金融史读本中被评价为无法避免的危机。黑泽尔的观点却不同,他认为两次危机之前,美国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如果采取更明确而有力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将有所作为,至少能将危机烈度降低。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曾长期出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受到强烈指责,弗里德曼、卢卡斯等经济学大师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也迎来严厉批评。货币政策如果完全建构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忽略所谓的“黑天鹅”风险,就会变得空前脆弱——但需要注意,沃克尔-格林斯潘时期前,人们更习惯于通过语言描述看待商业经济现象,由此得出的所谓因果性分析本身更接近关联性不强的相关分析,也无法真正意义上通过有力的货币政策控制宏观经济变量。格林斯潘的贡献在于,引入了商业预测视角,运用模型分析很好地改善了货币政策的短期实施效果。当然,正如黑泽尔在书中所谈,这种决策模式的缺陷,可能遗漏相关信息、风险,因而会错过对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把握。
罗伯特·黑泽尔《美联储货币政策史》是一本卓越的经济著作。作者服务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多年,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也积累了联储系统许多宝贵文案和数据。黑泽尔用专业笔触详细解析美联储诞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政策实践,评析金本位制与信用货币之间的更替过程,还原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因此引发的经济、政治效应,并从学术上进行梳理,公允地评价了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不同时期给美国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
依照罗伯特·黑泽尔在全书结语总结一章提出的观点,无论美联储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央行,都必须坚持让央行承担反通胀职责,同时,央行掌舵人应避免像格林斯潘那样用目标和战略上的有意模糊回避批评,而应确定明晰、公开的货币政策目标,并辅以清晰的实施战略,赢得市场和公众的信任。
《美联储货币政策史》论述内容丰富,分析到位深刻,并且能够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意义。同时,作者紧贴时代主题,紧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