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体验森林资源清查
2016-09-13     □记者 曹国厂 石家庄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按照国家林业局部署,今年我国有7个省份开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森林资源清查有何重要意义?有关数据是如何得出的?记者近日跟随他们进行了体验式采访。

今年43岁的史军海,已经是第五次参加每5年开展一次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他说:“干我们这行,最能体会到什么叫‘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有时候调查‘样地’近在眼前,却相隔着山沟、断崖,眼睁睁看着却难以到达。”

史军海所说的调查“样地”,在河北省18.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按4×4公里网均匀分布着11709块,每块样地600平方米。其中山区样地7449块,平原地区4260块。

前不久在张家口市赤城县一个标号为“6481”的样地调查时,史军海说自己差点丧命。“样地在一个悬崖上,周围没有任何上山道路,只能用绳索攀岩上去。雨后的石头上长满了苔藓,攀岩过程中,我一脚蹬滑,直挺挺地平摔在一块大石头上,疼得根本站不起来。”这位中年汉子诉说时,还忍不住眼窝发红,“当时看着天空盘旋的乌鸦,一股凄凉油然而生,心想如果摔死在这里,这辈子就完了。”

与史军海同为老调查队员的郭少波,对调查中披荆斩棘遭遇的各种“刺扎”感受深刻,他常幽默地“苦中作乐”:“气温30多摄氏度的大夏天,谁敢不穿秋裤和厚工作服上山?酸枣刺在衣服上划出‘滋滋’的响声。”郭少波说,遍布山头的鼠李,带有毒性的长刺能刺进调查员胸部以下几乎所有地方。调查中遇到的各类毒蛇,更是不计其数。

“远看我们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一看是林调院的。”一些调查员说,如果把森林资源调查过程拍成电视片,就是一部很好看的《荒野求生》。

作为全国陆续开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省份之一,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79名职工中一半以上作为主力队员,带领市、县技术人员组成了140多人的调查队伍,分22个工作组顶风冒雨、早出晚归。预计九月底可完成所有样地野外作业调查。

“国家林业局建立的以省为单位,每5年循环一次的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张洪泉说,“全国所有样地都是由电脑计算、机械布点,无论这些样地设在高山峻岭、坑塘、水域,还是耕地、裸岩,调查人员必须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实地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样地林木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现状和动态,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面。样地上的每一棵树木,测量时数据差之毫厘,最终的调查汇总数据就会差之千里。

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院长田建辉说,搞好森林资源监测,是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定林业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也给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采伐限额、制定和落实林业生产建设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产化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尽管吃尽了森林资源调查的苦头儿,但史军海和同事们并没有退缩。他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辛苦的地方,但每个行业也都有自己精神的传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