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让科技成果之光照进现实
——清华产业模式带来的启示
2016-09-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辰安科技登陆创业板,受到投资人高度关注。辰安科技的创新路径、海外发展路径为当前国内加速落实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了启示,创新的成果该如何转化落地,创新的人才要如何转型,创新的产品要如何出海,种种问题均值得业界思考。

记者走访发现,辰安科技的发展路径并非个例,在整个清华大学产业体系中,类似的创新增长力量正迅速壮大。

例如,与辰安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自主技术出海类似,清华大学与清华控股校企平台已经孵化出一批涉及信息科技、能源环保、生命科技、科技服务与知识产业等多种业务的上市企业。这得益于清华控股推动成果从实验室到“经济主战场”的快速转化模式。

在清华控股旗下,已经形成了依托高校成果、创新力量的多家上市主体,形成同方股份、紫光股份、诚志股份、紫光国芯、紫光学大、启迪桑德、启迪古汉等一大批控股上市公司,构成了以同方威视、博奥生物、辰安科技为龙头的尖端技术创新型企业。

清华控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已经推动清华产业承担的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成绩,包括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4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60余项重大技术突破。截至去年底,清华产业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过3万项,2015年清华控股研发投入在收入中的占比达到9%。

市场更是对这些创新举措做出了积极回应。有统计显示,截至7月,清华系堪称众多高校系产业资本中的“航母”,清华产业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家,最新总市值达到3054.53亿元。体量与盈利能力表现出色。

清华大学与清华产业的创新模式是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创新机制是关键一招。

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认为,清华产业能做大做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几个关键方面:第一,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持续变革与创新;第二,与社会各界创新力量的聚集、连接与合作;第三,包括顶级专家在内的大学科技创新要素的紧密互动。

实际上,成果转化的清华产业模式也代表了未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即通过搭设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车道”“高架桥”,来推动教育、人才、成果、奖励机制的双向对接,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而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激活高校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产业正在探索一条条新路。以清华产业模式为例,在陆续推动辰安科技、博奥生物等取得重要科研、产业突破后,清华控股推出了“基石计划”,以资本力量撬动实验室成果加速转化。

按照这个计划,未来五年内,清华控股“基石计划”将投入500亿元研发经费,设立1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运营建设50万平方米的“重科技”创新转化基地,加速转化50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不少于5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打造创新型科技领军企业。

这在当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下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机制让更多实验室打开门、推开窗,让科技成果之光照进现实。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