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记者在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碰到了西安女大学生小马,她正兴致勃勃地拿着手机与冰冷的石窟大佛玩起了互动: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微信摇一摇,自己竟与宾阳洞的文殊菩萨最有缘,相似度79%!分享到朋友圈,收获了长长一串点赞,小伙伴们纷纷点评说好神奇。
在宾阳北洞,小马与“剪刀手”大佛合影,测出自己的“萌系指数”为89%;在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奉先寺前,她通过微信“拜卢舍那、上心香”,为远方的妈妈送去健康祝福。在万佛洞,她还体验了“360°全景洞窟”,仔细观察洞窟内的每个角落。
“现在的龙门石窟真像是一个大的朋友圈,看到的一切都可以分享互动。”小马说,“64个景点的语音讲解、文字及图片说明,都在手机微信里,回家后还可以接着看呢。”
像小马一样,每天,来自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通过带有互联网元素的高科技旅游体验,读懂、传播着龙门历史文化,并与龙门石窟建立起了持久的情感连接。目前,龙门石窟景区微信公众服务号粉丝近50万人。
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现存佛龛2000多座、各类佛像10万余尊,被誉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但自开凿之日起,就面临着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困扰。新中国龙门石窟成立管理机构后,对其保存状况和地质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危岩崩塌、石窟风化、洞窟渗漏三大病害。为坚守保护遗产瑰宝的历史责任,龙门石窟没有向游客开放洞窟。
为弥补游客不能进入洞窟参观的遗憾,2015年龙门石窟和腾讯公司合作启动“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建设,量身打造了智慧旅游体验项目,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前到出园后的全流程智慧体验,古老的龙门开始鲜“活”起来。
经过一年多打造,龙门景区全面实现了“互联网+购票”“互联网+游园”“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宣传”“互联网+文物保护”“互联网+经营”等多项功能,构建了“龙门微信电商平台”“龙门企业号管理平台”“龙门大数据应用管理服务平台”,成为国家旅游局首批“互联网+旅游示范单位”、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全国首个4G WIFI全覆盖和全面支持微信支付的大型景区。
“一部手机游龙门的新时代自此开启。”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主任于迎说,“目前龙门景区已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智慧旅游服务格局,游客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就可以微信购票、扫码入园、听语音讲解、体验互动项目,还可以在微信上点餐、买特产、订酒店,预约讲解、游船、停车、电瓶车等服务项目。”
一年多来,龙门石窟发挥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功能,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活化文物背后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龙门石窟本身就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在始终保持着文物原真性的同时,迫切需要将文物背后沉默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故事进行活化,和今天的游客建立持久、紧密、便捷、互动的连接,让游客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于迎说。
龙门石窟研究院研创推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如全国首部探秘佛教艺术的手绘涂色书《龙门的色彩》,精心选取了帝后礼佛图等8份龙门石窟特色石刻造像;首部手抄经书《龙门大唐心经》、首个《龙门微信表情包》等,线上线下同步展示、销售。
“互联网+实现了两个转变:游客从‘观光’转向‘体验’,文物保护从‘专家研究’转变到‘公众参与’”。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伟说,“微信平台定期发布满足普通游客需求的文物保护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变为大众能理解、容易接受的普及类知识。”
今年3月,龙门石窟特窟看经寺正式对游客开放,将原本在围栏之外的游客请进洞窟内,近距离观赏文物,大大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开放看经寺,是‘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结果运用的首次尝试。日积月累的大数据显示,龙门东山石窟中,游客最感兴趣的就是看经寺。”于迎说。
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资源支撑下,龙门景区如今可以清晰掌握游客的游览喜好,全面分析游客的行为轨迹、游客画像、高峰阈值等,实现精准管理和服务。针对不同需求,景区推出4大主题12个项目旅游套餐,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在“互联网+经营”方面,由于微信支付范围扩大到景区所有经营单位,“吃、住、行、游、购、娱”全部微信支付,龙门景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线上产业链。此外,在线投放景区特产、酒店住宿及娱乐设施等旅游产品信息,助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