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Review
书评
2016-12-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视角新颖的经济史

□刘英团

不以经济论经济,方能跳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彀中。“我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史,或社会史,或经济史,只当在文化传统之一体性中来做研究,不可各别分割。”《中国社会经济史讲稿》作为直接产生于钱穆在新亚任教课程的著述,不仅有新颖的视角,更充分彰显钱穆治学的严谨与笃实。讲述社会经济史,钱穆直陈弊病:“过去中国学者研究历史之缺点为:一、史学与经济学不兼通。二、用西洋历史模式结论套入中国历史中。”

钱穆不但惯从史学角度谈经济,从文化视野看中国,钱穆“做学问(还)兼顾义理、考据与辞章,三者不偏废”。在《中国社会经济史讲稿》里,钱穆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由史前(上古)至明清时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情况与财政政策,还从纵横两个角度梳理、考察了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财税制度、货币制度、社会阶级等方面的起承转合,以及每一历史时期的农业与工商业、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乃至军事、法律、宗教等领域之间的勾连互动,以明了经济盛衰、王朝兴替、政策得失。在谈到唐代经济时,钱穆不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资治通鉴》、《唐六典》、《唐律》、《世界史史纲》、《太平广记》、《乐府杂事》等文献典籍和李杜、柳宗元、陆贽、刘禹锡等诗词歌赋以“释疑入题”,还做到“博古、知时、达变”。

经济出了问题,不一定是经济本身的问题,而很可能是其他因素所致。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说,“近代以来,与经济嵌入到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了。”“文化无高下,制度有高低”是一种理想状态,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曾是钱穆那代人的人生难题,当下也难以回避。钱穆不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史,而是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讲经济史。所以,尽管钱穆并非经济史专题研究者,但钱穆对中国社会经济行为规律本质的探究,以及对人类集体命运所进行的哲学思考,颇有“纵横古今”之气象。

“今日中国社会传统架构已被毁。而其基础,则两三千年来,深埋厚筑,急切尤难挖掘净尽。此下之中国社会,将成何态,非有高见卓识深谋远虑之士,难窥其仿佛。”重读钱穆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讲稿》,对我们反省中国经济社会所曾走过的道路,重新定位或寻找中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方向,会有许多的启示。正如钱穆所言,“我们治中国经济史,须不忘其乃在全部文化体系中来此表现。若专从经济看经济,则至少不足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史”。

儒商伦理与民国实业

□赵青新

重建中国式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就必须追寻“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作为《民国商人》的副标题,正是作者傅国涌这本书的宗旨。该书以编年体形式,从1912-1949每年选取重要个案,在事件与人物有机组合中,突出民国企业的经营之道以及整个实业家群体的共同品质。

个案的叙述勾画出不同画面:1916年5月,以张公权为领导的中国银行抗拒袁世凯的停兑令,坚持为民众的挤兑风潮买单,“上海中国银行之钞票信用,从此日益昭著。”;“顾客永远是对的!”最早出现在1931年南京路霓虹灯上,那是郭泉兄弟创办的永安纱厂服务宗旨;荣氏企业为何蒸蒸日上?科学管理、劳工自治、文化学习……工人就真正成了工厂的生命线。

人有千面,企业管理也有各异方式。但无一例外,这些企业的文化都深植于儒家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儒家主流价值观讲究“以人为本”,沉淀于民族企业家的血脉之中,培育了他们“士魂商才”的儒商人格,让他们在逐利的同时,从未忘却“义”的存在。对中国民族企业而言,鲜明的“义利观”始终贯穿,如若两者发生矛盾,他们宁愿义无反顾地抛弃利益。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多数民国企业创立的初衷即是为了“实业报国”。中国士人长期接受儒家洗礼,修身治国平天下,乃是毕生宏愿。时逢乱世,江山飘摇,风雨如晦,黎民百姓在水火中挣扎。读他们的故事,你会觉得悲怆,他们不仅是拿着身家财富去赌一场结果叵测的局,更是怀着以身为祭的慈悲心去赴一趟不能回头的路途。以国货与外资斗,有多么难?烽火之中,他们如何艰难地转移资产,实现企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去留之间,他们说不愿做“白华”,可是留下来的那些人,后来遭遇了什么?历史亏欠他们实在太多。

斯人已逝,记忆永存。毋庸置疑,他们的身影已经嵌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他们开创的现代工商文明道路,尽管曲折反复,但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其绵延而星火不息。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为什么经商?为什么办企业?如果一切都只为钱,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这些事件就会层出不穷。如果没有伦理规范,没有精神信仰,没有价值关怀,企业就没有人格,商业就丢了脊梁。身处这样环境中的人们,就会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信心。如果不理解儒商伦理,就可能在义利之间失去平衡,更无法理解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重塑儒家道德观,不仅是我们所需要的商业伦理,也是我们所需要继承的精神。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