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一夜之间,大尺度照片和支付宝被共同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新版支付宝因为试推“圈子”,被圈内外网友和舆论批惨了。
利用支付宝做社区的设想马云从未停止过,这次只是尝试之一。但有意思的是,或许这次,在沸沸扬扬的反对声中,支付宝摸到了阿里巴巴的新大门:升级版的社群经济。
随着互联网创业团体的集体努力,社群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不新鲜的词了。从正和岛到罗辑思维,无一不在尝试从社群组建到盈利的模式。罗振宇在一次讲话中表示,社群的价值在于运营,一群人聚集起来之后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干什么。明确知道把这群人聚起来要干什么,比如做基金、做风投,甚至可能去做互联网金融。不能光把人聚一块就完了,是打麻将还是下象棋,取决于决策者。
支付宝这次的“圈子”尝试,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基于实名基础的社群经济模式。抛开吸人眼球的照片看本质,支付宝想要的不是直播盈利模式,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并不能长久,即使社交了,最终结果可能仍然是“加个微信呗”。
支付宝这次的尝试,应该是希望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建立起一个以兴趣爱好为标准的社群,在这个社群内,可以交流喜好,也可以通过团购等模式购物等产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支付宝变成一个高频应用。
坦率地说,想法很好,但操作手段略显粗糙。蚂蚁金服的董事长彭蕾11月29日在内部公开信中表示:“我们在选择做这事的时候,在确定运营规则的时候,在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做判断的时候,难道不曾迷失方向?难道不曾存有哪怕一丝丝的侥幸心理?打打擦边球无伤大雅?谁谁谁当初也如何如何?”在肯定彭蕾能在风口浪尖承认错误的勇气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彭蕾仍然认为在摈弃了那些不良因素之后,“圈子”仍然是一个好产品。
彭蕾的判断可能是对的。更坦率地说,支付宝实际上触及了一个社群经济的核心:如何界定社群成员的阶层,如何让社群成员合理地分化和引导。这并不仅仅是单一衡量经济能力,以大数据的方式确定“圈子”的信用基础,是社群经济能否持续的关键。缺乏信用或者信誉的兜底机制,也是目前国内很多网络社区赌博等违法违规泛滥,问题丛生的原因。从这点看,支付宝的产品思维不能一棒子打死。
对于商家,基于圈子的营销显然是效果最好的。对于用户,基于圈子的促销信息也显然是有用的。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成共识,形成消费升级模式的。
因此,在风口浪尖的当下,支付宝需要道歉,反思,改进,如彭蕾内部信中所说的那样,解散所有打擦边球的圈子,直接封杀相关违规用户,整个团队反省和整顿。这是一个成熟的团队应有的态度,也应该相信,支付宝不会拿已有的庞大用户群开玩笑。
毕竟,移动支付大战中支付宝虽占上风,却仍有强敌环伺,从愈演愈烈的支付宝段子中,也能隐隐看到资本的推手。这些都是市场竞争常见的桥段,也希望互联网企业们能将这样的竞争带往更高层次去,在竞争的同时让用户体会到切实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