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勇担国家使命 引领现代农业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五大发展理念精心打造“杨凌农科”品牌
2016-12-02     □赵晓春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5年12月12日,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在全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介绍杨凌农科品牌培育情况
2011年4月1日,陕西省质监局与示范区管委会签订农业标准化合作备忘录
2014年5月27日,吉尔吉斯斯坦企业代表团来杨凌访问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成为杨凌农科品牌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桃首席专家翟梅枝教授正在陕西山阳现场传授核桃高接换优嫁接新技术 支勇平 摄

2015年12月12日,从120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传来了好消息——在年度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杨凌农科”入选中国区域品牌,并以总价值661.9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品牌第二。

在这份全国知名区域品牌排行榜上,“杨凌农科”是61家上榜品牌中名副其实的“农”头老大。这是农业科技类品牌实现的历史性突破。

“杨凌农科承载着旱区亿万农民奔小康的美好梦想,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对杨凌农科品牌价值的认可,是对示范区继续履行好国家使命的鼓励和鞭策。”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坦诚的说。

“十三五”开局之年,“杨凌农科”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踏着追赶超越的脚步,站上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创新引领科技潮流

创新,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杨凌农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国人吃上国产的好苹果,201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团队经过18年的努力,自主研发成功“瑞阳”、“瑞雪”两个好看、好吃、耐储存、丰产性好的苹果新品种,是“杨凌农科”创新内涵里的精彩瞬间,也是“杨凌农科”服务国家使命的有力佐证。

为了支撑“杨凌农科”品牌做强做大,杨凌示范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举全区之力,打造现代农业“金字招牌”,不断取得品牌发展的新成就。截至“十二五”末,杨凌示范区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以上,先后有29项成果获得省部以上科技奖励,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量累计达到308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609件,万人发明专利数全国领先;累计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50个以上,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六次更新换代,有四次是在杨凌研发,仅“西农979”一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超亿亩;在激发创新活力,实现价值倍增的成功实践中,从首只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到世界最大的基因编辑白绒山羊种群,从率先试点农村产权流转抵押,到实现全省首家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中心成功挂牌,“杨凌农科”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

如今,“杨凌农科”品牌不仅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点,还不断延伸价值链条,播撒创新的种子,发明大棚排湿新技术的杨凌南庄村农民李栓苏、开发出适合工业化生产有机“营养枕”的杨凌职业农民马新世等一群热爱科技、锐意创新的“农民发明家”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崇尚创新是驱动‘杨凌农科’前进的引擎,是杨凌农科品牌建设的根基,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创新不息,进取不止。”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如是说。

协调促进又好又快

逢周末假期,来自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周边地区的市民们,常会自己驾车来杨凌农科城“休闲游”,体验果蔬采摘和观光农业的乐趣。

春看牡丹满园、夏赏蝶舞翩翩、秋品庄园美酒、冬尝草莓清甜。一年四季,富有“杨凌农科”烙印的特色休闲游和现代农庄集群,让普通农民从生产者升级为生产服务者;建设新型涉农工业高地、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推动了第一产业与附加值更高、价值链更长的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这就是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入推进的“六三二一”计划。目前,在杨凌现代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杨凌农科”品牌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探索中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脚印……

放大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认证中心和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六个中心”的整体效应。扎实做好理论和技术研究,发布好《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和《现代农业发展报告》“三个报告”,为全国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用好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个平台”,紧紧围绕“121”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落地杨凌,为全国16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注入“杨凌农科”符号。加快建设丝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扩大交流与合作,着力构建陕西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全力打造“杨凌农科”品牌,让“杨凌农科”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迈向更高层次和更广区域。

绿色彰显责任担当

现代农业被称为“绿色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关键。对于“杨凌农科”品牌而言,“绿色”不仅是发展的底色,更是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品牌建设中紧扣现代农业标准化,探索出可复制、易推广的“杨凌农科”标准模式,促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引擎”。

走进杨陵区大寨镇西小寨村的绿香安合作社,更像是个“果蔬工厂”。在这里,从种子到果实,从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都有配套的标准。他们采用的正是“杨凌农科”品牌的标准化生产新模式。

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杨凌示范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抓住建设国家级综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契机,用标准化建设,不断巩固“杨凌农科”品牌的绿色发展方向,先后搜集整理了2万多条相关标准,主导参与制定了7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和79项省级地方标准。建立健全了杨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体系总则》及《设施蔬菜》、《设施西甜瓜》等12个子标准体系,制修订了西甜瓜、蔬菜、食用菌、甘薯、金银花、大棚建造等杨凌示范区地方标准112项。

此外,杨凌示范区还探索形成了基地示范型、种植大户型、企业带动型3种推广形式和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5个原则的推广模式,进一步提高“杨凌农科”品牌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杨凌示范区还建立安全农产品溯源标识管理体系,严格的溯源认证和标准化紧密结合,让绿色发展理念有了平台承载,也将食品安全关入体制机制的牢笼。顺应绿色发展方向,“杨凌农科”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的重要力量。

开放实现共赢发展

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是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神圣使命。作为国家使命的担当者,“杨凌农科”品牌不断探索拓展互利共赢的广度和深度。依托杨凌示范区在全国18个省(区、直辖市)140个市县建立的229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杨凌农科”品牌以“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工作理念,构建高水平的农科开放新格局。

今天,“杨凌农科”品牌的开放视野已经不仅满足国内,更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定位,沿着丝绸之路投向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中亚,向西播撒“杨凌农科”的种子。目前,已有至少19个“杨凌农科”品牌的冬小麦品种播撒进哈萨克斯坦的土地。

不只是向西开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杨凌农科”品牌还先后与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开放交流,和以色列、日本、法国、荷兰等7个国家的农业科技产业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走出去,还要引进来。杨凌示范区通过援外培训,将“杨凌农科”品牌的影响力扩展到英语、法语、俄语和阿拉伯语国家。截至2015年11月底,杨凌累计承办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班57期,共有来自102个国家的1223名学员毕业。这些外国学员已经成为“杨凌农科”品牌走向国际前沿的宣讲员。

共享助力全面小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立足国家使命,“杨凌农科”品牌甘愿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杨凌力量。

2015年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远赴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开展嫁接活动411场次,17支由农村妇女组成的杨凌苗木嫁接服务队,在传播“杨凌农科”实用技术的同时,实现收入1.12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10年来,“杨凌农科”品牌培训工程面向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和职业农民已累计超过23万人次。同时,“杨凌农科”品牌培训依托杨凌示范区在全国建立的23个永久性示范站、37个专家大院和128个科技示范基地,搭建起以陕西为主、面向旱区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平台,有力地带动了服务和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

杨凌农高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农业专业展会之一,“杨凌农科”品牌充分利用这一重要平台,把共享发展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举办23年来,杨凌农高会累计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家涉农单位、2370多万群众和客商参展参会,交易累计成交额7667多亿元、发布转化现代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5万余项,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的3亿多农民从中受益,走上了科技致富的康庄大道。

“杨凌农科”品牌还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和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扩大受众知晓度和品牌知名度,拓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共享空间。借助《农业科技报》、农林卫视媒体传播,通过建成的陕西(杨凌)农业科技服务网、远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和三农呼叫中心等,“杨凌农科”品牌服务实现了“专家不出门、技术送田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杨凌农科”品牌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用创新实干的精神浇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