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挖穷根 干群携手奔富路
2016-12-09     □田俊雅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金秋时节,秦岭花谷层林尽染、漫山红遍。一片片成熟的玉米换上了金装,收获的核桃、苹果、蔬菜、药材一筐筐装上了卡车运出了大山,在农民朋友享受着甘甜硕果和一年的好收成的同时,脱贫攻坚也在悄然改变着秦岭深处的百姓生活和村庄的旧模样。

开方子 深入一线把好脉

凤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是致富脱贫的诸多瓶颈制约。凤县县委书记郑维国向全县干部提出奋斗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集精力、财力和人力,举全县之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力争实现2017年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贫困村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

凤县2420名党员干部下乡进村走访,逐户摸底,精准识别认定贫困人口,全县最终确定了贫困户3402户,9351名贫困人口。

摸清底子才能走对路子。“我们实行建档立卡的主要目的,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及致贫原因,为政府确定帮扶措施提供参考。”县长张帆说,建档立卡、找准“穷根子”是手段,开对“药方子”、引导农户脱贫致富才是目的。

结对子 三联两包聚合力

怎样才能把脱贫攻坚工作干好干出彩?凤县人有自己的想法,就是要让机关党员干部人人身上有担子。凤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提出了“三联两包”共同行动。

凤县全体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镇、2家企业,包抓1个贫困村、2户贫困户;县级部门各包抓1-2个村;部门主要领导每人联系1家企业。其余干部(含副科)每人包抓1-2户贫困户、联系8-9户一般户;一般干部及村、社区常设干部每人包抓1户以上贫困户、联系9户一般户,共同行动将全县98个单位、66个村、115户企业、2400余名干部和3402户贫困户、17600余户一般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若干互助组,通过互助组发力,形成脱贫作战小分队。

据了解,“三联两包”工作开展以来,凤县各镇、各部门严格按照“1221”工作机制,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全县干部和社会各界抓脱贫的工作格局已经全面形成。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干部下基层14305人次,为贫困村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330余万元。

抓产业 边“输血”边“造血”

凤县通过“三联两包”共同行动,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一边“输血”,一边激发贫困村、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从根子上拔穷根,找准了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资金保障方面,该县今年县财政拿出1100万元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各类惠农资金3000万元,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各项措施的落实,县财政还再另外出资500万元,设立扶贫贷款风险抵押金,制定出台了“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意见”,通过县农商行、农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撬动5000万元的扶贫贷款,由政府全额贴息,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已向400户贫困户发放贷款资金779.8万元。

此外,凤县通过大力实施扶贫七大工程,为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工程,实施路桥水等脱贫攻坚基础设施项目28个,落实到位资金1.66亿元;通过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将全县农村低保1186户2762人,五保对象600户634人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10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182万元;通过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500余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2元;通过产业增收脱贫工程,先后投资330余万元,在全县50个贫困村围绕粮食、椒果、蔬菜、畜牧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推广凤县生态养殖模式;通过转移就业脱贫工程,转移贫困人员就业1428人,技能培训贫困人口142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222人;通过医疗救助脱贫工程,为全县贫困对象9790人次报销医疗费484.82万元,大病二次救助111人次,救助金额55.26万元;通过教育脱贫工程,全县贫困学生746人全部享受了十三年免费项目,发放各类教育资助95.6万元,贫困家庭缺失少年儿童慈善关怀项目资助资金约9.4万元。预计全年贫困人口脱贫将达到4400人以上。

挪窝子 移民搬迁迈大步

今年以来,凤县把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惠民富民的头等大事来抓,计划“十三五”期间将投资5.2亿元建设百户以上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4个,完成扶贫类、避灾类、生态类等移民搬迁任务,搬迁安置群众2546户9028人,从根本上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群众彻底摆脱原有贫困状况。

2016年全县共实施搬迁608户2121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1个。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该县探索出一条县级自筹、工队垫资、资金整合符合该县实际的易地移民搬迁新路子,破解了“搬迁难、征地难、集中难、监管难”的四难问题,全力推动移民搬迁工作。

截至目前,全县移民搬迁工程投入资金3806万元,建成入住100户352人,主体完工342户1188人,其余166户570人正在建设当中,已建成住房面积31720平方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