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其广:
应重视中医药供给侧改革阻碍因素
2016-12-09     □记者 王奇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日前举办的“2016健康中国与中医药发展高峰论坛”上,“卫生工作重点从‘治病’逐渐向‘治未病’转变”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提出,未来医学中心将从疾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阻碍因素。该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中国中药协会与康美药业联合主办。

陈其广指出,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医药出现了大好景象,但是中医药领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关键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也有产生。在“门庭若市”“供不应求”的表象下,医药行业看似不存在产能过剩、库存过大的问题,但要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不可避免”。

他认为,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指向要考虑服务产品结构、体制结构、实物产品结构等三方面的转化和调整。具体到中医药产业,陈其广认为,“中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难度大于多数行业”。

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作为中医药哲学基础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特别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环境迫切需要改善,全民和从业人员的文化自信普遍不足。

二是在急功近利风气影响下,对继承和创新的轻重缓急区别认识有偏差,片面强调创新,或将二者等量齐观。创新重点被置于疾病治疗尤其是药物创新方向,使得地道传统中医药尚未根本摆脱被质疑、被消解的危机,“墙里开花墙外结果”似已出现,民间和国外对体制内、国内形成对比和倒逼。

三是一些错误观念在医药服务收费标准制定中影响严重,只见物耗、能耗和科技创新贡献,对传统知识技能的贡献认可及回报严重不足,显著影响行业健康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动摇了从业人员做“精诚大医”的信念和决心,尤其是后继乏人问题不易解决。

“中医药现在服务人员50万左右,西医药550万,所以你要说中西药并重,非要在产值上,非要在服务占比上搞平等,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我们必然要把一些领域让给西医西药。”陈其广认为,中医药供给侧改革要抓住四个方面:一是从服务对象角度,侧重于少年儿童包括孕期妇女和老人;二是从病程角度,侧重关注未病和危病;三是从发病率角度,抓常见病和疑难病;四是从经济条件角度,抓住高收入和低收入,即商业化的个性服务和福利性的社会服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