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海西:打开高原“聚宝盆”
2016-12-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火车开进青藏高原
柴达木石油车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它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邻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

海西州建州于1954年,现辖德令哈、格尔木两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共有35个乡镇。境内主要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组成。

海西州大部分地区处在柴达木盆地内,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柴达木的三次开发及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柴达木盆地逐步形成以“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为主线的开发模式,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上日益系统和完善,为海西乃至青海新型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因盐得名

且享有“中国聚宝盆”之美誉

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山以东、祁连山脉以南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盐湖资源,因此而称为“柴达木”。柴达木,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盐泽”——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分布着各种卤水湖、半干枯及干枯盐湖,其中地表卤水湖33个,已探明各种可溶盐储量达3430亿吨。

因盐而得名,但这里丰富的物产不止于盐。随着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勘探技术的进步,这里先后发现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各类矿产近百种,故而,这里又有“中国聚宝盆”之美誉。

如今,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发展理念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围绕“一区四园”和8个城镇,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和新能源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也上升为了国家战略。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柴达木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和经济重镇。

三次开发

“唤醒”沉睡的柴达木

“2015年5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顺利通过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第二批)验收,这意味着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循环型产业链条比较清晰且核心竞争力明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程利云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程利云介绍,“十二五”期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9亿余元,其中工业投资达1496亿元。目前,试验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2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9.4%。

这样一组数字不仅反映了近5年来柴达木盆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状况,而且凝聚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柴达木人的心血。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在新中国的第一支地质勘察队开进柴达木盆地开展工作,并形成《柴达木东部调查资料》之前,柴达木盆地对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而言,完全是一片处女地。1954年6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13个地质考察队到柴达木盆地西部勘察,在茫崖西部发现了18个可能储油构造和9处油苗,肯定了盆地中石油发展的前景,由此拉开了柴达木盆地开发的序幕。

1955年,柴达木盆地中的第一个工业企业——青海石油勘探局成立,此后,勘探石油的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勘察,先后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硼砂、石棉等64种矿产并初步探明了储量,“聚宝盆”的称呼开始逐渐叫响。

这一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以石油为中心的工业矿产开发掀起了柴达木盆地的第一次开发热潮。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的制约,60年代中期,柴达木资源开发在经历短暂的辉煌之后陷入了沉寂。

改革开放以后,柴达木资源开发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在柴达木安排的锡铁山铅锌矿、青海钾肥一期工程、茫崖石棉矿扩建工程、青海石油三项工程等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柴达木盆地逐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其国内生产总值“七五”期间年均增长14.84%,“八五”期间年均增长23.63%,“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84%。(下转第六版)

海西州赋

□赵维林 三木才

神哉海西,诞生奇异。亿万年昔,特提斯海,浩淼水域。欧亚板块漂移,喜马拉雅隆起,吸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柴达木盆地孕育,乃成州之主体,盆地之翘楚。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廓无涯际。东接青海海南海北,南连玉树果洛二州,西毗新疆若羌,北邻河西走廊,坐卧青藏高原,雄踞世界屋脊。其形奇伟而群山拱卫,其貌独特而百态千姿,华夏文明之一脉,物华天宝之神府。雄浑博大,卅万平方公里有余,近占青海江山之半壁,地辖三县三行委二市。处青海湖以西,因以名之。

悠哉海西,文明历史。小柴旦湖畔,出土二万年前之石器;沱沱河沿岸,尚存先民采集狩猎之遗迹;诺木洪文化遗址,彰显西羌人亦农亦牧;血渭大墓,足见吐蕃之辉煌畴昔;元代武将干尸,可鉴蒙古铁骑之剽悍神武;羌中辅道,堪称丝路之明珠。张骞回归长安勇闯羌中道,宋云求经西域敢穿柴达木,几多前贤名人,皆曾眷顾海西。驼铃幽幽,黄沙漫舞,古道西风,商旅络绎,传递东西之文明;狼烟滚滚,烽火绵续,政权更替,群雄逐鹿,几度兴衰浮沉;生灵涂炭,沧桑饱经,满目疮痍。“黄沙渍里本无春”,“八百里瀚海无人烟”,春风不度戈壁滩。漠风起兮沙暴飞扬,天地暗兮人神共伤,昔日海西,何其凄凉!及至解放,涅槃重生,亘古荒原春风荡。

美哉海西,魅力无比。旅游精品,神州独步。巍巍昆仑,国山之父,龙脉之祖,亚洲之柱;莽莽祁连,苍松翠柏,奇花异葩,桃源堪媲。玉虚峰,西王母天宫,白娘子盗草救许仙,炎黄孙千里寻祖根;玉珠峰,登山之佳处,健儿竞相攀绝顶。昆仑文化,博大精深。察尔汗不愧盐湖之王,都兰县驰名国际猎场。可可西里,福娃迎迎之故乡;昆仑美玉,奥运奖牌嵌吉祥。格拉丹冬长江源,雅丹地貌“魔鬼城”,金子海畔风光美,情人湖中鱼蟹肥。天峻二郎洞,昆仑六月雪,茫崖千佛崖,“外星人遗址”,大柴旦温泉……造物主鬼斧神工。大漠孤烟,海市蜃楼,亦幻亦真,尽显瀚海阳刚壮美;古代岩画,形似神似,绘就先民聪颖智慧。神湖神泉妩媚,宛若神界仙地。雄壮与秀婉并存,阳刚共阴柔兼备,骏马秋风,杏花春雨,海西兼而有之。“南八仙”沙林中,裸遗参天古木化石群;托拉海河床上,卓立千年不朽胡杨林。贝壳梁,诉说沧海桑田;芦苇船,造就生命之舟。枸杞林,梭梭林,胡杨林,冰川林,天峻石林,林林总总;青藏路,青新路,盐桥路,柳格路,州县路,雪域“天路”,路路皆通。可可西里,野生动物王国,绝非“生命禁区”;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风光如画如诗。民风民俗,雅俗皆宜。蒙古“那达慕”,藏族六月歌,闻者陶醉,观者痴迷,文化底蕴,厚重至极。原始粗犷,大美海西,画圣妙笔难绘,诗仙斗酒难书。依托极品资源,打造朝阳产业,乃经济增长之一极,跨越发展之良途。

噫吁兮!大漠风劲兮其势磅礴,瀚海潮涌兮恢宏壮阔。步科学发展坦途,秉承柴达木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戮力开拓,励精图治,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再铸柴达木辉煌,当指日可待矣;实现海西州腾飞,必为期不远矣;富裕海西,文明海西,和谐海西,平安海西,将地久天长矣。(本文有删节)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骆晓飞采写;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西州委宣传部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