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黯然离场 有的苦苦坚守
创业企业的“非典型”失利样本
2016-12-30     □记者 张莫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对于任何一家创业企业来说,成功的经验是相似的,而失败或正在泥淖中挣扎的则各有各的原因。经历了短暂的初创的喜悦,创业企业面临的是激烈的竞争、生存的危机,它们当中有的已黯然离场,有的还在苦苦坚守,不断调整、不断转型,希望自己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功夫熊:无钱可烧 补贴策略可持续性遭质疑

2014年底,功夫熊联合创始人孟军贤执笔的一篇《上门按摩哪家强?功夫熊完胜蓝翔》一经其微信公众号发布,就将上门服务O2O这一商业模式和“功夫熊”这一品牌一齐推到了最广泛的消费者面前。

功夫熊是由两个出身于百度的年轻创业者——孟军贤和王润共同创立的上门按摩服务应用,该应用通过线上匹配用户和按摩技师的需求,提供包括颈肩按摩、腰背推拿、头部推拿、全身推拿等多种上门按摩服务,价格从100至300元不等。在功夫熊的创业者看来,和传统的实体店推拿服务相比,通过线上方式提供预约上门按摩有诸多优势,如覆盖范围比线下实体店广、比到店服务更加便利、服务价格会略低于线下实体店等。

功夫熊自2014年10月16日依托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以来,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完成两笔融资,而截至2015年2月,功夫熊平台上汇聚了50多名专业推拿师,每天在北京当地业务量为几百单。2015年5到7月间,功夫熊4次收购了5家上门服务O2O平台,并借此将服务范围扩展到了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和成都等城市。

就在一切看似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之时,功夫熊忽然陷入“讨薪风波”:有数名技师拉起横幅向功夫熊讨薪。功夫熊创始人兼CEO王润表示,这些讨薪者均是被平台品控查出问题的技师,因不满补贴被取消而闹事。而这次“讨薪风波”,再次令不少创业型企业所普遍采用的“补贴”策略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市场的质疑。

据媒体报道,按照以往的补贴政策,功夫熊既要补贴消费者,也要补贴技师。平台通常按照按摩技师的客单价为其提供收益分成,此前为技师拿80%,平台抽取20%佣金,而后按50%收取。但是后来,功夫熊取消了对技师的补贴,只针对用户部分提供补贴。而这种政策的调整对功夫熊平台中的技师收入产生了影响,而技师拉横幅讨薪也被认为是由补贴政策的调整而催生的。与此同时,平台对消费者的补贴也由最初最高的每单90元减到后来的40元。随着消费者享受优惠幅度逐渐减小,客户黏性也在减弱。

实际上,不少创业型的O2O平台都会利用创业初期获得的风险投资来提供补贴,借此吸引供需双方入驻。然而,这种免费福利正在逐渐消失。风险投资公司正在逐步降低投资,倘若不能继续提供补贴,许多创业公司都将陷入困境。

去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功夫熊因B轮融资不成功,面临“无钱可烧”的危机。而后,王润公开发声表示,融资延迟并不代表公司倒闭,并将调整创业方向。目前,功夫熊微信公众号仍在正常运营。

黄太吉:互联网思维卖煎饼 爆红过后转型遇阻

2012年,黄太吉在北京建外SOHO开了其第一家煎饼果子门店:10多平方米的店面,13个座位,煎饼果子能从早卖到晚,猪蹄需提前预约限量发售。以不同于传统餐饮店的互联网式思维进行营销的黄太吉,一时间带动煎饼果子这一传统早餐食品成为“网红”。

在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看来,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相比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用户体验。他也借鉴这一思路,设置好玩和具有话题性的话题,与潜在消费者进行积极紧密的互动。食客在饭前、饭后与老板微博互动,第一时间将意见和感受反馈给商家。赫畅还借用一些其他互联网方法进行营销,比如黄太吉几乎每一款新菜都会推出试吃,在试吃3至5天后,根据网络上的食客反馈来调整口味,再正式推出。与此同时,黄太吉还推出限量限时、提前预订这种典型的“饥饿营销”方式。

赫畅曾表示,“获得用户对品牌的持续关注,才是最核心的价值。所以品牌层面应该延续互联网的营销手段、沟通方法,把用户体验作为第一位。我们认为,未来无论发展到什么样子,‘黄太吉’这三个字才应该变成最值钱的资产。”

的确如赫畅所料,互联网营销独特的方式助推黄太吉品牌迅速爆红,然而,黄太吉在短暂爆红之后也迅速降温。实际上,黄太吉只是在营销环节运用了互联网思维,而在前端供应链环节、中间食品制作环节和终端点餐和支付上,仍是传统模式。繁华商业区的高昂租金、不尽如人意的销售业绩,令不少黄太吉煎饼店难逃关门厄运。赫畅此前公开承认,黄太吉有一半店面已经关闭,不过,他也表示,黄太吉正在进行公司战略的主动调整。

2015年10月,黄太吉高调宣布获得2.5亿元融资,正式向外卖平台转型,而黄太吉外卖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合作商户提供外卖产品的代加工服务。2016年4月19日,黄记煌、仔皇煲、青年餐厅、东方饺子王、局气、很久以前、有饭等中国餐饮品类冠军品牌的创始人,就入驻黄太吉外卖平台与黄太吉创始人赫畅举行了签约仪式。不过,这条转型路看起来也并不顺畅,据一些媒体9月份的报道,原先签约合作的8个品牌中4个被替换了,替换比例超过50%。被替换的4个品牌都是垂直品类的知名品牌,而取代它们的多是新创立的餐饮品牌。

黄太吉的转型再次遭到了媒体的质疑:难道这个靠摊煎饼起家、获得上亿元融资、12亿元估值、顶着“互联网餐饮鼻祖”头衔的黄太吉真要“黄”吗?

青年菜君:融资遇困境 业务已停摆

多家生鲜领域电商企业在2016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青年菜君就是其中之一。

青年菜君力求解决上班一族吃一顿温暖、放心晚餐的问题,其创始于2013年,公司三个联合创始人陈文、任牧和黄炽威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司网站上线于2014年年初。

创业初期,三位合伙人为了解决传统生鲜行业“最后一公里宅配的物流成本”和“损耗”两大痛点,确定了青年菜君的商业模式:通过前一天晚上用户的蔬菜半成品订单,去采购、生产、加工,杜绝损耗;同时在地铁站建立自提点,解决冷链宅配问题,让上班族能够省时省力地吃上干净可口的菜品。彼时的青年菜君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2014年9月,其拿到1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梅花天使创投和九合创投。2015年3月,其再次拿到了B轮融资,投资方为联创策源、平安创新投资基金和真格基金。

由于地铁口人流量大,管理混乱,运营成本高,青年菜君的商业策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改为在社区设立自提点。2015年,青年菜君在北京160多个社区设立冷链自提柜,几乎覆盖整个北京城。而在2015年7月,青年菜君在原有自提柜的基础上还开通了宅配服务,并选择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进行合作。

商业策略的转向要求青年菜君在供应链铺设和物流建设方面投入更多资金,但就在今年7月,市场传出了由于原已谈好的一家投资机构忽然“跳票”,青年菜君资金无法正常周转的消息。青年菜君后来也对媒体承认目前青年菜君资金极度紧张,且存在“拖欠部分员工部分工资”的情况。据了解,青年菜君目前主要业务运营已经停摆。

作为曾经的明星创业企业,有分析指出,青年菜君之所以无法顺利完成融资,其原因在于,在2015和2016年,投资人对于O2O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有业内人士质疑青年菜君本身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净菜+电商”是伪命题,“会做饭的自备食材,不会做饭的餐馆外卖,中间来一刀不科学”。另外,蔬菜、特别是净菜虽然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但依然是电商最忌讳的品类,因为相对于其本身的价值,蔬菜的仓储和物流成本都太高了,有分析指出,目前蔬菜类电商只有高附加值的有机蔬菜宅配模式可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