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成为头号工程
2015年10月以来,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石阡县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精准扶贫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头号工程。
全县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就业、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教育脱贫、医疗健康、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兜底、党建扶贫、宣传报道、考核督查等11个工作组。
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成立指挥部就是向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对全县脱贫攻坚实行军事化统一指挥,挂图作战、高效运行,形成全盘参与大扶贫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11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帮扶村贫困户拟定脱贫措施2000余条,帮助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1个,帮助协调基础设施类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修建通组路、串户路、产业路215公里;帮助组建专业合作社234个,自筹和协调产业发展资金3000余万元,链接龙头企业20余家。
财政扶贫、量化到户。2013年-2016年上级共下达石阡财政扶贫资金4.7亿余元。2016年,石阡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以上用于脱贫攻坚,整合各类资金8000万元以上投入大扶贫。对于宝贵的扶贫资金,该县采取结合实际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方式,使扶贫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本庄镇将156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每户2万元量化到贫困户,让他们入股亿强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签订利益联结协议书。在日前的现场分红仪式上,这个镇的黎坪、沙沟、茶溪、葛闪渡、长官司等5个村的78家贫困户户均领到了1000元红利。
贷款扶贫、捆绑农户。石阡县于2012年4月在铜仁市率先与国开行合作,并在实践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担保平台、融资平台、管理平台、公示平台、会审制度的“四台一会”,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 “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2016年开始试行“精扶贷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方式。其中,石阡县温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吸纳了龙井、甘溪、青阳、花桥四个乡镇的1055家贫困户以“精扶贷”入股,每年按5000元分给每家贫困户红利、按一定比例分给贫困村积累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8月5日已首次分红316.5万元。目前,这个县国开行发放的茶叶贷款余额2.27亿元,发放的烟、畜、茶等产业化小额贷款余额1.58亿元,贷款覆盖38392户,172764人,其中,贫困户20126户,贫困人口113540人。
园区带动、特色扶贫。石阡县以“扶勤不扶懒”为导向,出台了《石阡县产业化扶贫项目“先建后补”管理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不积极、管理上不到位的问题。以茶、烟、果、畜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4个省级农业园区,9个市级农业园区,8个县级农业园区;共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31家,县级1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327个。2016年,已完成标准化茶园面积3万亩,新植精品水果面积1.51万亩,完成县蔬菜种植面积17.27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4万亩,种植脱毒马铃薯1.1万亩;新发展生猪养殖大户10户、肉羊养殖大户10户、肉牛养殖大户10户、蛋禽养殖大户18户、肉禽养殖大户3户。
这个县的龙塘镇神仙庙村以前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人地矛盾突出。自2009年大力发展茶产业以来,荒山变茶园,青山变银山。全村现有茶园23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80%,惠及1700多人,提前实现人均1亩茶的目标,投产茶园达1500余亩,年收入500余万元。该村现有省级龙头企业、加工厂和茶青交易市场各1个,为贫困户提供了15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80个贫困家庭300余人脱贫。
景区辐射,农旅结合。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脚下的坪山乡佛顶山村距县城35公里,穷乡僻壤是过去这里的代名词。2005年,这里人均占有粮食仅有3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如今这个村迈入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快车道。通过“一带三促”(支部带协会,协会促产业,产业促发展,发展促和谐),大部分群众走上了挖掘仡佬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办农家乐、提供其他旅游服务的发展路子。目前,旅游协会现有会员170人,主要从事景区秩序维护、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维修、农家乐经营、乡村旅社经营等服务工作,带动农户100余户,600余人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以上。
定点包干,极贫攻坚。石阡县抓住贵州省委常委定点包干国荣极贫乡脱贫攻坚的难得机遇,围绕《石阡县国荣极贫乡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省、市,盯住重难点,科学编制了208项拟投资27.72亿元的国荣极贫乡脱贫攻坚规划。同时,把握好铜仁市融资200亿元投入脱贫攻坚的大好时机,复制、推广、应用好国荣极贫乡脱贫攻坚战的经验模式,定员定人全覆盖包干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把18.46亿元脱贫攻坚基金用在刀刃上。
石阡县长田运栋说,脱贫攻坚就是要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不落下一个乡镇、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人口,才能最终在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