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东营:明珠闪耀黄河口
2017-02-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里是黄河入海口。九曲黄河,奔流万里,从这里注入浩瀚渤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5.3万公顷,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龙入海的奇观,河海交汇的雄浑,长河落日的静美,让海内外旅客流连忘返。

这里是东方石油城。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从这里崛起。截至2015年底,胜利油田已发现不同类型油气田81个,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这里。尤其“九五”以来,胜利油田连续20年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并保持储采平衡,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这里是黄蓝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融合,支持政策叠加聚焦,洼地效应日益凸显。黄蓝两大战略如同伸展的双翼,在黄河尾闾渤海湾畔催动了一场化茧为蝶、脱胎换骨的大变化。

这里就是山东省东营市。三十多年前,“东营”只不过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而如今,她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年轻的城市致力打造区域中心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位于市域南部的广饶县历史悠久,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位于市境西部的利津县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县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至建市前,三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境内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从此,拉开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打出这一高产油井之日,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发展,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由油田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称“基地”。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在此设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但无行政辖区,只组建和统辖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底,国务院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

建市30多年来,东营市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东营从资源开发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塑造了“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的独特城市风貌。昔日的荒碱滩,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已在黄河三角洲上崛起。

从荣乌高速“东营”出口驶出,就进入了贯通东营东、西城的“迎宾大道”南二路。按照方案,南二路将被打造成为一条穿行在森林里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绿色廊道、一个体验轻生活自由行的活力空间、一处领略城市发展文化的魅力之地、一片活跃周边提升区域吸引力的生态水廊。2016年年底,南二路9000棵银杏树全部栽种完成。等到秋天,这里必定“又见金风绣锦杉,一生炫彩最开颜”。

与南二路一样,北二路则是东营另一条贯通东、西城的交通“大动脉”。新年伊始,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东营河及北二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启动。东营河将建设成为生态长廊,北二路将建设成为连接东西城的快速路,该区域将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城市更新示范区”。

南二路和北二路是东营市推动城市转型、打造区域中心的一个鲜明案例。“在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的城市特色,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推动东营从资源开发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努力把东营做优做美做强,着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名副其实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委书记申长友说。

重大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东营先后建成了德大铁路和兴广铁路,黄大铁路等建设顺利推进,开通了直达北京的快速客运列车。东营港已从过去的单一货物运输,发展成为油品、精细化工品、散杂货、客货滚装以及集装箱运输的综合性港口。东营胜利机场改扩建全面完成,大飞机试飞基地扩建有序推进。有序铺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6年全市开工管廊14.43公里、建成7.1公里;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地下综合管廊64公里。

投资34亿元实施了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将中心城区及周边约47平方公里的大片湿地、水系、湖泊、水库串联起来,打造独具魅力的东方湿地之城。开展溢洪河、广利河及其流域水环境治理优化完善项目,实现两条河流省控断面全年达到优于V类水质目标。实施小区、单位及村居雨污分流改造及接入工程,2018年底前,中心城将全面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实现雨污全分流、污水全处理、雨水再利用、水体无黑臭。抓好海绵城市实施,雨再大也不用“看海”。

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东一路绿化改造工程、森林湿地公园工程、利三沟水系工程、广利河生态廊道工程、耿井水库改造工程等一个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市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生态之美、自然之美。

牵头完成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东营市以“全国第一批第一档、省内排名第一”的位次被住建部批准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名佳花园项目被山东省住建厅批准为首个省级智慧社区示范进行建设 ……

近年来,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东营城市建设翻开了崭新的篇章,项目开工之多、投入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均为历年所罕见。其中,2015年,实施了3大类77个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2016年,实施城建项目140项,计划投资85.11亿元,是安排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年,也是资金保障最好、工程进度最快的一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5月8日,国际田联“银标赛事”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开跑,央视全程航拍直播,将东营“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的壮美“颜值”展现得淋漓尽致,获得国内外观众纷纷“点赞”。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开发建设必须优先考虑民生项目,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在研究中心城城市建设项目时这样强调。

近年来,为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东营市在城市工作中认真做好民生文章,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民生答卷”成绩斐然。

(下转第七版)

东营赋

□李渭清

九曲黄河,奔腾入海;高原黄土,滚滚而来。海退沙沉,拓齐鲁半岛疆域;日积月累,增华北平原板块。东傍渤海,碧水晴空衬红日;西接滨州,晚霞夕阳生五彩。南连齐都,日熏诸子百家气,北临津冀,夜闻京城贵人来。隔海眺大连,翘首望烟台。千里长空舒广袖,万里海疆敞襟怀。

昔日不毛地,今日石油城,因油而建市,缘油而蜚声。营二高产井,震惊石油界,华八第一井,刮起胜利风。抽油机染绿渤海湾畔,钻井队震响齐鲁边城。四十万名石油队伍,撑起旷野蓝天;三千万吨原油年产,助推中国飞腾。黄河两岸,留下共和国四代领袖足迹;渤海之滨,见证石油人数载奋斗历程。主业带副业,华泰起飞,洛阳不再纸贵;央企伴民企,万达崛起,油城机电扬名。三十五万亩盐池,引进八大化工项目;几十里开发新区,建设山东制造工程。染织与烧碱,轮胎与炼铜。重工与轻工齐举,农业与水产并行。加入环渤海经济圈,打造鲁北明珠;拓展广利河旅游区,建设黄河水城。东青高速,连接津沪;北郊机场,航飞北京。海港为桥,贯通中原东北;铁路作带,远衔鲁北南京。一河架三桥,凸显经济实力;五路连两城,再展崛起雄风。油路八车道,敢与京城媲美,消费列榜首,数载名冠山东。

依河傍海,作水上文章。建宜居城市,造北部水乡。广南湖水秀,引数千天鹅嬉戏;湿地芦花香,诱逾万蜂蝶採芳。绿荫掩路,南国风情移江北;碧水绕城,北方画韵盖苏杭。海边虾蟹肥,湖中荷花壮。玉柳沿河生翠烟,芳草铺地衬红装。泛舟游河,看月圆月缺;扬帆入海,赏潮落潮涨。

依河而有河鲜,临海而有海味。黄河刀鱼,稀有珍品;河口卤蟹,身价不菲。红光白蛤,肉质细腻,海浦爬虾,个大黄肥。广南梭鱼,清香宜人;清河虾油,别具风味。红柳藏野鹤,芦丛掩乌龟。

吕剧发祥地,兵圣孙武乡。《王小赶脚》,因驴而生吕剧;《孙子兵法》,论武而声名远扬。兵书喻国之瑰宝,吕剧为山东绝唱。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更使东营扬名四方。偏僻刘集播火种,燎原烈焰烧四荒。

城市新,山河壮,花样年华书华章。三十三年成伟业,眺望远方路更长。开拓进取谱新篇,改革路上铸辉煌。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吴书光,东营市委宣传部李炎、孙瑞采写,供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