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了解决边远地区看病难问题下了血本,送了很多先进医疗设备,但是在藏区这些设备过了三年绳子都还没解开,因为没有人会用。”全国政协委员、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谈起藏区基层医疗存在的问题,既有无奈,又有焦急。她认为,要解决边远地区看病难问题,不是要投入多少新设备,关键是要解决医疗专业性人才流失问题。
“在西藏等边远地区,很多外地来的医生和医护人员流失率非常高;解决看病难问题,应该把当地的医疗资源利用好,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雷菊芳提到,藏区有许多民办藏医学校,这些学校有较好的师资、丰富的临床机会,理应为基层医疗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这些藏医学校毕业的学生连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机会都无从获得,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因为学历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拿到村医资格,开设诊所更是难上加难。
自1999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来,民族医若要取得行医资格,必须遵照法律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目前,藏、蒙古、维吾尔、傣、朝鲜、壮等6种民族医已被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体系。而后原卫生部考虑到传统医学自身的传承特点,又于2006年出台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民族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通过跟师学习等方式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雷菊芳说,和现行的西医医生资格考试相比,师承制的确从中医实际出发,解决了中医选拔人才的标准问题,但是就藏医和其他民族医学来说,却远远不够。藏区的民办藏医学校有其传统和根基,在藏医教学中也占重要地位。她提出,偏远民族地区医疗资源本就紧缺,更应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出身”的学生一视同仁,制定符合地方医学实际的统一考核标准,不应该对不同培养路径的学生厚此薄彼。
除了让藏医学校学生获得参试资格,雷菊芳还建议由藏医管理局牵头,组织藏医大师、专家设计针对藏医的资格考试,做到“丰富医师来源”和“健全考核体系”双管齐下。
“只有这样,藏医才能有个‘名分’,能够真正进入相应的岗位为基层民众服务。”目前为鼓励农村及偏远地区百姓“小病”就地医治,村、乡、镇级的医疗保险有相当高的报销比例。但据雷菊芳介绍说,目前由于身份和资格认证未与主流的医疗体系接轨,许多藏医难以获准成立诊所,他们的病人也就无法享受“村医”体系下的农村医疗保险报销优惠。她同时建议,应研究制定藏医在基层医疗中的占比,为藏医推广的具体实施过程提供指导和依据。
雷菊芳提到的另外一个突出矛盾,是“药”的问题。两会期间,她带来了《关于建议优先制定民族药经典名方目录并批准开发的提案》。雷菊芳认为,中医药法划时代地提出了重视古代经典名方开发的提法,并明确了关于经典名方的开发路径。“但中医中药的经典名方目录的制定与藏蒙维民族药并未同步进行,以藏医药为例,公元八世纪的《四部医典》有443个经典方,绝大部分还在临床使用,其中被开发成国药准字的处方仅有几十个。”雷菊芳建议,尽快对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民族经典名方,优先整理编目完成制定,批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