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微观点
2017-03-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承惠:

在经济转型期,金融创新是指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销售渠道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与此同时,要处理好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管理与创新本身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关系,这里面涉及监管体制的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财税支持制度的创新。

姜业庆:

今年对互金行业平台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合规整改和稳健发展仍是首要任务。同时,在合规的大前提下,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进一步提高平台的风险管控水平,防范系统性风险事件的发生。另外,平台业务应进一步下沉,通过搭建金融场景,将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广阔的区域,解决三农、小微企业以及个人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梅兴保:

金融业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但监管必须分类。比如以电子商务为背景和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其受众和跨界广,风险隐蔽性、突发性强,传染性大。这类业务在规模小、客户少的情况下,采取适度宽松的监管,为其留有创新空间是对的;一旦其业务规模很大、涉及数亿人切身利益,则必须从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张锐: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创新金融,无论是信贷市场还是债券市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汇率市场,风险点上的危险因素时刻都可能放大。为此,需要优化宏观政策“组合拳”。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在为实体经济输送必需流动性的同时,重点加强危机管理和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提高总需求水平,包括适当提高赤字率,加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通过增发国债募集资金投资基础设施。

郭凡礼:

医药行业的产业周期跟宏观经济的发展周期并非完全一致,医药行业的供需关系相对稳定,上市公司通过优化管理、研发新药、改善售后服务等工作可以减低成本、提高效益。诸多医药上市公司属于央企或地方国企,在深化国有资本改革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享受到了更多优惠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优化调整等各项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昉:

中国人口的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人口的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和人口的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富先老和劳动力短缺这两个方面。怎么解决人口红利的消失?要想办法把农民工留在城市,也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户籍制度改革。

王微:

在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研究中,首先需要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体系及相关制度和法律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住房需求加快调整和提升的过程中,加快研究促进新房、二手房和住房租赁等多层次住房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制度调整。其次,要加强对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等住房资源配置方式及相关制度安排的研究。例如,在土地供给和规划方面,要尽快破解一线及热点城市因住宅用地供应不足、部分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量过大和住房供给过剩问题,建立根据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确定住房土地供应的机制。第三,进一步研究和厘清房地产领域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

潘向东:

虽然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有望成为稳增长的抓手,而且今年1-2月份基建投资也出现了较高的增速,但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从而对包括房地产业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房屋转让个税等在内的相关环节税收增长形成拖累。再加上,地方财政、负债以及全社会流动性等方面的现实约束,预计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太可能带动投资朝着偏热的方向运行。

杨元庆:

智能互联网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会是新产业革命的催化剂。智能互联网将推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向C2F(用户到厂商)的方向发展,这是未来的大方向。厂商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捕捉用户需求,优化产品设备,更精准地预测销量,准备物料,使供需更平衡。在制造环节,需要从数字化、自动化进一步向智能化转变,生产车间会看到更多机器人,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都被智能网络串起来,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连平:

应合理提升央行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监管有效性。可研究考虑将监管部门指导行业发展与监管行业稳健运营职能适当分离,逐步将引导行业转型和发展规划的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监管机构则主要从风险管控和业务合规的角度对行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指引。可针对货币政策相关操作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授权,使其更大范围内灵活、及时地微调货币政策和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王先庆:

在现阶段,由于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同时又面临互联网+、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等机遇,传统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经济新常态、新形势下,促进旅游与商业、文化融合发展,是重组旅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最主要突破口和基本途径。

林伯强: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几种主要利用方式发展都相对缓慢。然而,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生物质能源现阶段的主要原料是农林废弃物以及生物垃圾等,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更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环境保护与发展新能源的双重意义,即使发展困难重重,也不应该被忽视。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