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书评
2017-04-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构思全球化4.0新剧本

□刘英团

“全球化4.0”是由中国参与、主导的一种世界经济模式。在《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一书中,作者从当下金融危机第三波谈起,切入“一带一路”战略,并沿着核心区域和国家,分析其中蕴含的收益和风险。

作者认为,眼下全球化体系正处于裂变的关键期。经济上,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与能源独立使其需求逐渐“内化”;全球贸易失衡虽有缓解,增长却陷入了萎靡,进入“新平庸”状态。在金融上,与量化宽松政策相反,中国致力打造平行的小“三驾马车”。“一带一路”不是门罗主义,而是全球化4.0下的包容性一体化互联互通。从实践看,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但渐次进入地缘热点区域,还走到了全球治理的前沿。

“一带一路”战略实际是全球化4.0进程的先导,是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伟大战略。全新的“一带一路”战略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陆上与海上国际交往通道,而是一个借助历史符号构筑起的全球联系网络。

作者认为,“全球化规则本身就是世界各国相对综合实力的镜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实力,其次是军事实力。因此全球化体系的更迭可以看作强国相对实力变化导致的历时较长的制度周期变迁的结果。”在升级了的全球化4.0版本中,中国必然会以贸易加深跨国经济联系,以投资输出产能和资本,并在这两个过程中嫁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这既是“先边缘再中心,先增量再存量”的延伸,也是我们亲身见证历史的时刻。

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处在变革期。“二战”所确立的全球秩序持续了70年,时至今日,以2008美国次债危机为起点,世界经济不但彻底地告别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时代,一些新的全球性问题也需以新的国际经济机制治理。与“全球化4.0”、“工业化4.0”相关联的“一带一路”、“亚投行”、“APEC中国方案”等诸多关键词正在全面地改写着全球商业格局。

全球化4.0在理念上全面超越旧有的全球化3.0版本,对中国而言无疑是重要机遇。在《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中,作者以类似商业报告的范式搭建了一个颇具理论特色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展望了中国未来全球化体系升级演变进程中的角色与可能的路径。这就是全球化4.0时代,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可持续版本。基于此,我们应把《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视为一部了解现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前沿著作。

大量数据与图表以及历史资料的挖掘与分析,使《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一书与同类通俗读物大有区别,堪称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经济史。

一项乡村技艺的变迁史

□赵青新

艾约博撰写的《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刻画了四川农村手工造纸技艺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小范围的实地考察,在社会学领域已经是一种常用方式。艾约博显然也严格遵循了这种调查步骤。

与中国大部分农村相似,夹江县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动荡。夹江有它的特殊性,该地的发展与一项传统手工技艺——造纸,息息相关。

作为造纸大国,中国出产过多少种手工纸张?艾约博对夹江县手工造纸的方法做了忠实还原。72道“手脚”、“蒸活儿”和“抄纸活儿”,竹子的生长要求,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艰苦的工作环境……相应的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相应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

手工造纸对技能的要求极其严苛,因此这种技能是被严格掌控的。劳动的性别分工并不纯然出于男女的体力差别,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家长制权威必然成为主导力量。妻子和女儿通常只能接触到比较边缘的工种,无法接近技术的核心。

商品生产和市场行为需要超越传统亲属纽带和村落边界的关系。一个人的外部关系以及朋友关系数量成为乡村人际中社会资本的显著标志。四川当时遍布的“袍哥会”,就是定期交流接触的互助网络和重要渠道。此外,蔡伦被尊奉为造纸业保护神,“蔡伦会”这样的宗教组织是夹江社会群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这种相对稳固的乡村秩序是20世纪上半叶的结构原则。当然,这种理念也随着个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就夹江手工造纸业而言,两个重要历史关键点:1949年后的社会实践和1978年之后的市场导向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消除组织性的宗族行为,撼动了手工技能中渗透的传统亲属意识形态基础。国家也致力于改变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组织形式,集体生产、供销合作等代替了小作坊的家庭劳作,但从经济角度讲,并未能取得长足进步。

1978年,夹江造纸业复苏,重新回归家庭作坊,换工与互助再度成为夹江人的生活常态,纸张贸易和乡村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流动趋向活跃。加速发展的商业化进程,为村民尤其是乡村的年轻人创造了新的生活向往。造纸业的差异性逐渐显现,机械化大生产裂解了手工业所依赖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个体的经济力量替代了辈分和年龄序列成为社会等级的新基础。新财富群体的出现,似乎也拉大了不平等,以亲属和宗族关系为中心的乡村手工业需要在新旧秩序之间寻找平衡。

本书以一个村庄为切口,记载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乡村手工技艺变革。作者深入当地社会活动,在线性的梳理和横向的展开中呈现出夹江的生活图景。同时应当注意,这种方式对历史的成因有所忽视,因此,夹江调查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以及可供比较的材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