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春蚕》 :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量
2017-04-28     □尹冠男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了解到,2017年中国嘉德春拍“当代艺术”板块,将隆重推出美术史上的鸿篇巨制——罗中立早期代表作《春蚕》。《春蚕》是罗中立继《父亲》之后,为世人呈现的另一幅扛鼎之作,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一页。

20世纪70年代末,艺术界逐渐从单一的政治图式中摆脱,恢复起对社会现实的真诚观照和表达。在历经人生痛苦与磨难后,目光敏锐、思想深邃、具有强烈人文主义倾向的第三代写实主义画家群体,开始从被动接受的社会意识转向自觉认知的社会责任,艺术创作也开始弘扬人性与理性,开始承载艺术家们的历史责任感。这是极端政治艺术走向反面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百废待兴,走向欣欣向荣的可喜标志。在这个中国文化的重要转折点,罗中立以一幅描绘辛劳、苦楚农民形象的《父亲》,用人文主义关怀,将艺术从政治的神坛还原到日常生活和人本身,并掀起和引领了新中国历史上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即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发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父亲》的姊妹篇,《春蚕》同样是想通过刻画传统农村中最具典型性的劳动女性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对农村、对农民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用“春蚕”喻母亲,也饱含着一位赤子对母亲发自胸中肺腑的爱与感激。这是罗中立继《父亲》之后,为世人呈现的另一幅扛鼎之作,对于母亲的形象塑造也成为了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页。

《春蚕》创作于1982年9月,艺术家正处于其艺术生涯的黄金阶段,创作出此件载入美术史的代表佳作,难能可贵。同题材作品,在拍卖市场曾有两张呈现。最早一件创作于1980年,2013年在香港地区拍场拍出4940万港币的高价,现藏于龙美术馆;另一张则创作于1983年,2014年由北京拍场以4370万人民币成功拍出。《春蚕》由美国私人藏家购藏三十余年,此次释出实属难得。

不同于《父亲》通过对人物五官、神态细致入微地描绘,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春蚕》将母亲的银发作为重点的超写实部分,光源自上而下透射,一丝一缕的银发闪闪其灼,质感蓬散却不轻浮,厚重却不呆板,在光线的烘托下明暗有致,栩栩如生。艺术家淡化了人物面部的处理,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含辛茹苦的人生历程:低眉垂眼间,皱纹布满额头,衣衫褴褛下露出一双黢黑、苍老的手。从上至下纵观整件作品,由深及浅,由黑到蓝灰,渐变至簸箕中的蚕的纯白,画面单纯洗练,过渡行云流水。艺术家在作品中还运用对比来彰显感情的张力:饱经风霜的手边,是象征新生与希望的桑叶,是充满生命力的春蚕;瘦削的、骨节分明的手与丰满的春蚕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这些苦心经营的构图布局与安排,使观者不得不为之动容。

无论是《春蚕》还是《父亲》,在表现手法上依然处于罗中立早期的绘画风格,即安德鲁·怀斯的艺术风格。安德鲁·怀斯是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描绘美国乡间自然风土人情,以精致逼真的写实风格,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调和,朴实的题材,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此外,怀斯用笔极为细腻,他的笔触十分尖细,犹如用针尖在绘制图画。1981年,赵毅衡在《世界美术》杂志刊登他的介绍和作品《克里斯蒂娜的春天》后,便在中国油画领域掀起一股乡土艺术热潮,罗中立早期的艺术创作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能看出怀斯对其深刻的影响,尤其在《春蚕》母亲形象中那一条条深陷的皱纹纹理,只是罗中立笔下更具深情,让人心酸不已。

如果说,《父亲》是一曲大气磅礴、震人心魄的交响,那《春蚕》便可以视为一首娓娓道来的钢琴独奏,富于抒情与感慨,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他用《春蚕》为代表,用纪念碑式的构图和超写实主义手法塑造着中国普通人的典型形象,用最真诚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批判意识和当代文化价值,他的作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乡土”所表达的意义,而是体现一种文化的理性、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对个体的尊重。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对人性本真的描绘,在当代艺术风潮中表达出对人民大众的强烈情感,从而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写下了深深一笔。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