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一周大事回顾
2017-04-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行付费短信提醒 奇怪失灵

很多人对于银行的短信提醒费一定不陌生。短信提醒费指的是,银行账户资金有变动,银行会发送短信告知储户,而这个费用是每个月收取的,从2元到5元不等。在银行网点办理银行卡时,柜台客服一般会咨询客户是否开通。

近日,中行的老客户陈先生对该行的短信提醒服务非常困惑,每月2元的费用照收,但是资金发生变动时却收不到短信提醒。

陈先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自2011年10月1日订购了中行每月2元的短信提醒服务。但当今年3月10日其中行账户数百元钱款被扣除后,陈先生并未收到相关提醒。

3月11日,陈先生发现此问题联系中行客服进行咨询,当日客服称“由于问题复杂,暂时不能解释此问题,需要3个工作日可以获得回复”。当日,陈先生手机上收到短信:“您所反馈内容的查询编号6584368491,请您留存,以备后查”。

别说3个工作日,一周都过去了,陈先生并未收到回复,于是,只能再打中行客服电话进行查询。这一次,客服说,最晚10个工作日给出答复,但目前一个月过去了,陈先生仍未获得只言片语来自于中行客服的主动解释。

接到陈先生投诉后,记者联系中行有关部门咨询,一位杨姓工作人员称,在后台查到陈先生通过该行手机端网银取消了短信提醒服务。但经陈先生在网银界面上再三确认,他并未取消该服务。

为了准确起见,陈先生又到中行北京木樨地支行查询,一位魏姓柜台经理查看银行电脑后确认:陈先生的卡的确有短信提醒功能、手机号也是对的。

在3月30日,中行又扣除了陈先生2元短信提醒费,陈先生点进网银还是提醒“该账户已开通短信服务”。但随后,陈先生账户又发生了4000余元的扣款也未收到短信提醒。

大连银行上市遥遥无期

股权结构成最大掣肘

自2013年年始,大连银行受经济下行、资产约束等因素影响陷入发展困局,2015年下半年,东方资产接手大连银行50.29%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如今东方资产入主大连银行后首份完整年报出炉,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大连银行经历多年发展颓势后,业绩出现回暖迹象,多项核心指标数据出现“回血”。

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大连银行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在利润指标方面,去年大连银行打破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两项指标持续探底的局面,其中,净利润指标由去年初的1.29亿元增至10.35亿元,同比增长超7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5%至58.95亿元。

在资产净值方面,2016年资产总额达到3056亿元,同比增幅25%,与2015年资产总额同比下降5.7%形成鲜明对比,而此前大连银行的资产净值指标已连续两年下滑。此外,大连银行去年盈利能力明显得以改善,年报数据显示,大连银行资产利润率由2015年的0.05%上升至0.38%,资本利润率由0.81%提高至4.99%。值得一提的是,大连银行不良率出现下滑,由2015年的3.89%降至2.53%。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大连银行早在2007年就提出A股IPO,然而在过去十年里,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对于大连银行上市推进缓慢的原因,业内资深分析人士表示,股权结构成为制约大连银行IPO的最大掣肘。事实上,此前银监会下发针对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主要股东资格审核的相关通知,按照通知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包括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由此来看,东方资产持有大连银行50%以上股权与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多元化理念相悖,股权结构问题成为大连银行上市进程制约的核心要素。

大连银行近年来接连陷入人事地震,令本就艰难丛生的上市之路雪上加霜,2012年,大连银行第四大股东大连实德创始人徐明被调查,2015年9月,也就是东方资产进驻前夕,大连银行行长王劲平也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调查。

此外,大连银行连续两年总资产负增长,一直在城商行中垫底,目前来看,尽管大连银行经营状况出现回暖,但是实现上市还有一段路要走。

坏账银行净利增速

数倍于银行

金融圈曾有这样一句话很流行,保险公司跑着挣钱,证券公司坐着挣钱,银行躺着挣钱。然而如今看来,最赚钱的金融行业既不是银行,也不是证券和保险,而是经营不良资产的坏账银行。

中国华融和中国信达公布的2016年业绩报告显示,净利润都有着两位数的增长,反观银行业,普华永道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27家A股和港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速仅有3.20%。

近日,中国信达连收银监会13张罚单,也让其站在了聚光灯下,其中,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成为违规事实之一。在坊间,不良资产中夹杂好资产低价贱卖,在行业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朱宇对记者表示,不良资产的流转过程存在监督机制的缺失,需要监管制度的跟进。

(以上信息摘自《投资者报》、《北京商报》、《证券日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