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Twitter
微观点
2017-05-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盘和林:

校园贷属于一种典型的金融消费行为,相关部门还应按照审慎监管原则进行管制,对校园贷的发放全过程进行风险监测、预警、控制等,要求涉及校园贷链条上的所有公司都须遵循周密而谨慎的经营规则,制定严格的把关程序、风险控制机制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因此,基于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监管原则,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民事能力,但大学生没有独立、稳定的经济能力,即还款能力,必须引入监护人的审查与把关甚至是担保,否则就应由放贷公司承担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倾斜性保护”,只有这样才会倒逼放贷公司遵循金融的“谨慎性原则”。

周佩:

引发校园贷悲剧的不仅仅是大环境监管机制的缺失。同样应当引起人们注意和思考的,还有悲剧“主人公”们。根据人民网的舆情统计,大学生的贷款缘由中,非理性消费占比48%,甚至有11%的校园贷是为博彩,这样的理由不禁让人啼笑皆非。究其根本,防范校园贷悲剧,必须从校园入手,从学生抓起。当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的时候,学校助力学生提高征信意识,提升是非良莠的鉴别能力才是硬道理。同时,大学生也要自主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借贷风险评估技能,端正消费理念,不可盲目超前消费。

邓建鹏: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应逐步向网贷企业开放。由于中国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健全,P2P平台不能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主要根据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证明、财产证明、缴费记录、熟人评价等信息评价借款人的信用,此类证明易造假,给信用评价提供错误依据。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组织的推动下,及时建设网贷信用信息数据库,由包括校园贷在内的网贷平台共享,避免借款人通过不同平台重复借贷,以贷还贷。

舒锐:

要避免校园贷引发的悲剧,仅靠银监会的指导意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齐力消除校园贷非法模式的生存土壤。这首先需要学校对学生加强风险与法治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虚荣带来的一时之快或将给一生带来污点,必须远离校园贷;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陷入相关纠纷时,相信法律并拿起法律武器。更重要的是,司法机关应对校园贷所涉及的传播淫秽物品、侮辱、敲诈勒索等犯罪进行严厉打击。

程实:

如果今年5月的“一带一路”峰会达成预期成果,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将择机加速推进。新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将凸显三点新特征。第一,经济效应切实显现,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紧密结合,本轮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主体更为多元、层次更加丰富、举措更具活力。第二,本轮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为重点,以资本输出为重点,以实体经济直接投资为重点,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中心货币的步伐。第三,货币当局将采用疏堵结合的监管政策。资本流动的“宽进严出”仍将持续,但对境外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会逐步放松,支持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资本输出;汇率预期管理的“底线”依然存在,同时会逐步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多样性,拓宽“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渠道。

黄群慧:

2016年和2017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增长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和来之不易的。但是必须意识到,由于发展阶段原因、体制改革不到位原因、经济增长周期原因等而引起的制造业“寒流”警报并未解除。从2016年的三个数据——2016年国内制造业投资增长4.2%、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1%、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为116.7%,可以初步判断中国制造业外移、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正在加大。如果考虑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新政”,尤其是刚刚公布的大幅减税的措施,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残酷。

周子勋:

未来,金融监管改革将在现实紧迫性和现实可行性两者间取得平衡,中短期内将更加强调监管机构协调机制。而监管改革的着力点将可能围绕刚性兑付、混业监管、强化监管等问题展开。简而概之,当前国内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和整顿是从政治和市场两个层面来规范和调整金融市场秩序,在政治层面是反腐败行动在金融市场上的投射,在市场层面则是完善和建设更加规范、透明、法治化的有效金融市场。

范欣:

限制虚拟经济炒作仅是经济脱虚向实的第一步,加快垄断领域放开、加速混改的速度与力度才是经济脱虚向实的根本所在。纵观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本上经历了将最赚钱的垄断行业放开的过程。在石油、电信、医疗、银行等垄断领域,不让民营资本真正尝到“甜头”,即使摁住了股市与楼市,资金也不会进入实体经济,空转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考虑到近期PPI环比已见顶,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放开垄断领域的节奏必须加快再加快。

乔新生:

财政体制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唯有与行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城乡社区改革和住房保障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各项改革措施才能相互辅助共同发挥作用。基于这样的理念,不能因为一季度出现了财政赤字,就认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改革应暂时停止,财政赤字作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应成为阻碍积极财政政策的理由。如果我们能全力提高政府支出的投资质量,将重点转移到扶植产业升级上来,加快减税免费步伐,吸引产业资本投资,当能较好地渡过这一段经济转型期。

梁红: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从周期波动的角度来看,宏观政策的及时调整仍然是关键。换句话说,随着经济复苏,政策制定者应及时采取行动,以防止经济过热。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整均有助于延长本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可持续性。中国过去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及时的政策调整对于防止需求过热和投资的“大起大落”大有裨益。中长期来看,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仍在于提高生产力,而这一点需要多年的观察才能证实或证伪。虽然市场普遍认为中国还需要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才能够稳定经济增长,中国近年来已经在改革上实施了不少举措,一些新的“改革红利”已经隐约可见。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