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微观点
2017-05-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连平: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然产物。自2009年央行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展。2015年下半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将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态势,“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赫荣亮:

目前,我国工业已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已经形成了产业国际输出能力。当前,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经验,加快向“一带一路”地区布局资本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国内过剩产业项目转化为海外产业,从而将中国产业触角向全球延伸,进而帮助国内产业转型。

杨禹:

“一带一路”给世界树立了三个榜样:首先,给世界树立了“开放包容”的榜样。在逆全球化思潮面前,开创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时代。其次,给世界树立了“脱虚向实”的榜样。发展是推动大家共同前进的“总钥匙”,是最大公约数。再次,给世界树立了“关照弱者”的榜样,体现了对生存权、发展权的尊重。

张连起:

通过向“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一些领先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配置资源。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取有效和稳定的资源及市场,另一方面也帮助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融入现代的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随着“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关系,可以从传统的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升级为更加动态、基于直接投资的现代产业内贸易。

林伯强:

油气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最重要的环节,在推进能源体制革命的同时,政府提出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与中亚、中东、美洲、非洲等地区的油气合作力度,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油气管线、油气储备设施建设。从整个“一带一路”的覆盖区域来看,中东是最主要的油气输出地区,而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油气管网建设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是重点领域,建成海陆两通、全面覆盖的油气管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东、中亚以及东南亚的能源贸易格局,提高中国能源运输的安全性。

诸建芳:

下半年稳增长压力较2014年至2016年有所减轻,但是稳增长的约束条件仍然存在。一方面,由于未来半年内朱格拉周期仍然处于反弹阶段,中国经济底部有支撑,因此后半年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并不大;另一方面,房地产和汽车周期向下会给经济带来一定下行压力,而且保“6.5%”的底部增速仍然是硬约束,稳增长的要求仍然存在。基建投资仍然会保持15%左右的增长。

汪涛:

由于前几个月房地产销售强劲,未来几个月整体地产建设和投资活动增速或将保持稳定。随着更多房地产紧缩措施继续推出,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地产销售已经受到影响,目前一些三四线城市地产销售也开始受到影响。随着信贷不断收紧和部分需求提前释放,我们预计房地产销售的回落在下半年将会更加显着,但其对地产开工和建设的拖累可能要到2017年底会比较明显。

高善文:

随着实体经济逐步稳定下来,金融领域的整治开始加强。近期的监管风暴始于银监会规范银行各类“脱实向虚”的资金空转。随后保监会加强了对保险业万能险的管理,深圳保监局全面排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风险。证监会加强对券商资管资金池业务的整理。金融领域主要的监管部门纷纷出台整治措施,意图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的过度加杠杆行为。

邓海清:

分析金融政策监管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的是,监管层对金融监管有一定的政策目标,然后再去把握调控节奏,监管的过程中可能引起市场的波动,监管根据市场反应再去调整政策的节奏,因此,监管调控市场本质上是监管层与市场反应长期动态博弈的过程。

盘和林:

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实事求是地说,之前的金融创新及高速增长确实积累了不少的金融风险,因此中央从去年年底以来,强化了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要求。银监会梳理问题并进行整治,是十分必要的。

熊园:

强化风险隐患排查,但也要正确看待风险。“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确实要做到“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但针对排查出来的风险,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例如,当前去杠杆是金融监管的重心所在,但事实上杠杆率并非越低越好,适当的杠杆率其实有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去杠杆方面,应充分汲取2015年下半年股市的经验教训,避免造成极端情形,从而危及金融安全。

杨宇霆:

服务业在GDP的占比与人均收入的正面关系成为经济转型理论的黄金定律。在国内,1990年代的改革黄金时期见证了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后期在2000年代随着制造业的崛兴而放缓。当中国人均GDP达到中上收入水平,服务业增长再度开始加速。由于中国服务业的走向将影响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前景,我们必须弄清服务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