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村民石祥伦没有想到,几年前家里退耕还林引种的脐橙树,能给他全家带来近40万元的年均收入。
“过去家里以种田为主,全家四口人一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后来村里开始退耕还林,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种植脐橙、红心柚等经济林,各家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石祥伦说。据他介绍,因为许多村民外出打工,他和别的果树种植大户承包了别家富余的土地,实施集约化种植,只用有机肥,所以每年橙子都很畅销。
“贵州农业本身极不发达,‘半山织耕’,只能在半山腰的梯田种上苞谷和高粱,且产量极低,所以过去镇上贫困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副镇长罗询说。
石祥伦种上“致富树”,是贵州省实施包括退耕还林等赤水河流域生态涵养工程的一个缩影。在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的同时,当地更关心的是通过“生态美”来推动“百姓富”。
据了解,赤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流经云贵川三省11个市县,流域面积18932平方公里,其中贵州占62%。每年端午节至重阳节,雨季来临,沿河大部地区为红壤土层,雨水冲刷下河水呈赤红色。红军长征在此曾四渡赤水,因此赤水又被称为“英雄河”。
然而,赤水河流域因为交通闭塞,土地较为贫瘠,又是典型的中国西南生态型贫困区域,流域内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一百万人。
“赤水河作为黔西南最重要的一条黄金水道,过去用水几乎没有成本,沿河各厂过量取水、随意排污曾引起水体水质急剧恶化,从云南镇雄发源的赤水河一类水到了贵州中游段,就成了三类水。”贵州省环境监察局稽查处副处长孙中发告诉记者。
为此贵州省专门出台了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计划从2013年到2020年之间投资55.7亿元,在赤水河流域内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和工业污染治理等9大类501个项目。
近年来,贵州陆续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项改革试点。由此,赤水河流域内贵州段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50%,其中中下游的赤水市达到了81%,过去下游受到污染的水体也渐渐恢复了国家二类水标准。现在在赤水河流域,满山绿树和清亮河水交相辉映,当地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赤水河流域因为山多而土地稀少,重工业难以发展,因此各地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白酒工业,包括茅台、习酒、郎酒和泸州老窖等著名品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美酒河”。
针对长期以来赤水河流域的环保处罚成本低、打击力量弱的情况,贵州省创新体制,建立了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体系。
“前几年白酒市场行情好时,有的企业排污屡禁不止,交了罚款继续排污。现在,仁怀市人民法院成立了环境保护法庭,一批行政处罚‘起不到震慑效果’的案件被法院判决。”仁怀市环保局法规科科长刘宁锐说。
在仁怀市茅台酒厂工业园内,记者看到日处理能力7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水最后以高于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最高标准的水质排入赤水河。
针对赤水河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各地将生态建设跟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吸纳了大批当地居民从事农家乐和旅游服务。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所在地之一的贵州省赤水市,“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山岩在蓝天、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壮丽奇特。
赤水市申遗成功后,当地专门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负责对遗产地进行统一管理。在核心保护区内,包括水库、公路、酒店等都被禁止,防止对丹霞地貌的破坏。
为实施有效保护,贵州省和遵义市两级财政每年共投入1500万元至2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监管。保护区监控系统已建成投入使用,并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每年对区域内空气、水、生物资源等进行监测。
“丹霞地貌主要由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在侵蚀作用下形成。赤水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赤水人民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我们首要的责任就是保护好它。”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副局长胡益说。
“到赤水旅游的人们还可以沿着赤水河骑行观光,用微信扫描就能使用,节约、绿色、低碳,正是现代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赤水市丙安镇镇长周平说。
“精细化”的保护,加之当地森林覆盖率超过80%,赤水市良好的生态系统,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胡益介绍说,因为保护和开发得当,赤水遗产地景区门票收入从2012年的1000万元迅速增至2016年的2亿元,大大提高了当地财政和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