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在中央政府与18个省份的大力推动下,少数中国大型企业已迈开“走出去”的步伐。事实上,“一带一路”的建设,既包括走出国门,在海外进行投资合作建设,也包括在国内相关省区及城市开展的自主与合作建设。
国内,“一带一路”辐射18个省份,连接包括西宁、重庆、成都等在内的8个内陆节点城市和上海、天津、宁波等15个港口节点城市。相比于大企业,在节点城市进行战略性布局与发展,更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为小企业“走出去”赢得更多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出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子似乎已经迈开。但实际上,潜藏的投资风险也使得多数企业仍处于静观默察状态。投资风险过高、企业实力有限是造成这种困局的两大主因。
由于“一带一路”辐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共性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国际信用级别低下,部分地区时有政治局面混乱的情况。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相关国家的出口风险指数(ERI)和信用评级,丝路途经国中仅英国与印度的信用水平被评为A级。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不理想,加大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除此之外,境外投资需要企业不仅具备支持企业运营的融资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先进的管理能力等,还需要具备外交沟通能力、当地文化适应能力以及对当地法律政策的把握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都会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意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多数中小企业倾向于采取“抱团出海”模式,以分摊风险,增加综合实力。因而,诸多原因造成最终仅小部分企业得以实现“走出去”战略。
那么,小微企业如何更好地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节点城市的战略布局恰好能够缓解以上两个难题,即企业走出去前对国内的“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进行战略布局,未来等待出去机遇。
首先,国内节点城市建设使企业无须面临政治风险。当主要的投资风险消除后,企业投资的主动性和成功率便会提高。从与地方组织合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多是“乐于”主动对接,并制定了相应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因此,企业能够享受来自中央与地方的双重优惠政策。其次,在国内,企业面临相似的制度体系,对项目审批程序和对应的责任部门更为清楚,能够加快企业工作效率。对于其他社会组织,例如工会、NGO和媒体等,企业大多有着丰富的交往经验。此外,从融资与风险保障角度来看,由于境外投资风险高,融资机构会设置更高的借贷标准和利率,保险机构也会收取更高的保费,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融资约束与投资成本。相反,在国内投资,企业可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力,进而降低融资成本与约束,增加投资成功率。
实力是决定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企业若没有成熟的国内业务和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比较优势为海外发展作支撑,“走出去”就会犹如昙花一现般短暂。而建设国内节点城市正是企业夯实“走出去”根基的良好契机,企业可以通过节点城市布局占领优势地理位置,建立一套自己的内部体系,通过实践与总结加强企业资源调动与配置的能力,打造企业自己的高配置效率产业链,修炼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走出去”积蓄能量。
长远看,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必然趋势。国内节点城市的布局与国外的建设并不存在孰轻孰重,对经济带发展同样重要。走出去前,企业可先占据国内“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进行功能性布局,加强“点”对“点”的建设,实现以节点城市为形式的国内经济带。布局国内节点城市可以为企业推动内陆资源和国外基地的互联互通以及未来对“走出去”战略起到支撑作用。(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