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对接带来互补空间和共赢成效
——走进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
2017-05-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过去我们进口以色列设备,现在以色列给我们代工。”——站在捷佳润公司展厅内,80后的公司董事长温标堂指着全球知名灌溉企业提供的零部件自豪地说。运用自主研发的“种田神器”,只需一部手机、轻点鼠标便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今年一季度,公司订单额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捷佳润的裂变式增长是其所在的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挂牌运营仅仅8个月,基地就吸引了40多家行业重点企业和孵化创新团队入驻,形成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个产业微集群……

后发地区打造创新高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后发地区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迫切需要。2015年9月,广西与北京启动两地协同创新发展工作。当年底,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项目落户南宁。2016年7月24日,基地揭牌运营。

中关村强大的品牌资源优势和轻资产、重运营的服务模式是基地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地提供现有硬件载体,我们派出专业化团队运营”,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负责人王朝闻说,基地建设了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中关村信息谷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加速器、创新汇、创新行等一系列平台,形成跨区域联动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网络,迅速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驻。

更重要的则在于与本土产业和创新生态的融合。虽是后发展地区,但广西不仅拥有农业、机械装备制造、铝加工等较好产业基础,还有面向东盟合作的区位优势。基地通过深化本土产学研合作、积极拓展园区企业与本土企业创新合作等植入“中关村基因”。

“仅仅一两年时间,一个念头就变为现实,充分体现了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高位对接带来的互补空间和共赢成效”,南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耕说,下一步,基地还将围绕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搭建创新创业服务交流平台等内容,打造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继续深化协同创新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支点

温标堂的公司最近正和一家以色列灌溉企业洽谈合资在南宁建设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有望实现从进口设备到集成创新再到合资建厂的三级跳。而在市场方面,公司也为老挝香蕉种植客户提供超过7万亩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及服务,并将陆续拓展到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广西正全力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中关村则有着全球化的创新生态体系,这使得基地不仅能够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绝佳平台,也有望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创新资源转化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示范基地展示厅内,广西特飞云天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中云自信地介绍自家研制的动力冲浪板,“哪怕在平静的水面,都能带给你冲浪的享受。”程中云告诉记者,公司由内陆城市整体搬迁而来,“这里优厚的政策待遇、便利的出口通道有利于企业发展,目前产品在澳大利亚十分畅销,接下来将逐步打开东盟市场。”

通过示范基地内的创新汇、大讲堂、创新行等平台,基地还加强了与国内各大创新城市以及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德国柏林、新加坡等13个国家创新城市交流合作。今年2月,中国—以色列科技成果(南宁)交流转化中心落户基地,搭建了为中国和以色列科技成果交流、转化服务的国际性服务平台。

根据规划,到2020年,示范基地将全面建设成为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高地、具有显著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国际化创新中心。“通过引进欧美、东盟等国际创新区域的实践经验,推动南宁融入全球创新高端体系,力争5年左右基本建成立足西南中南、面向东盟的创新核心示范区。”王朝闻说。

越来越多的“双创”人员成为“南漂”

走进位于南宁市心圩江明月湖半岛的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三面环水、由13栋欧式建筑组成的“风情小镇”风景怡人,各类论坛、考察等活动接连不断,来自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相谈热烈。

1/3时间在北京、2/3时间在南宁,王朝闻笑称自己从当年的“北漂”变成了“南漂”。基地运营以来,从北上广等地来的“南漂”逐步增多,不少在外地打拼多年的科技青年也纷纷回流。

80后的韦顺是广西河池人,在北京上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后,他先后在北京、深圳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工作了8年。看到家乡的创新发展,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归。回到家乡不久,韦顺就将另一名老乡同学招揽到他所在的企业。

后发展地区打造创新高地,人才是薄弱一环。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凭借创新带来的磁场效应,集聚海内外人才。“我们对人才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李耕介绍,通过打造合作载体、举办高端论坛、互动信息交流等活动,促进了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的高效对接整合。

王朝闻介绍,下一步,基地还将进一步推进“带土移植”,努力争取让中关村的人才引进使用政策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得到推广运用,通过培育智力引擎推动基地创新深入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