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有一份深深的情结,而且脉络分明地烙印在心里。那么,南宁人对自己这座城市一份深深的情结便是老友粉。
广西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米粉,诸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深深烙印在南宁人情结里的老友粉,是南宁本地“土生土长”的米粉,它的诞生与一个有情有义的故事相关。
很久以前,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南宁周记茶馆喝茶。有一天,老翁因感冒没有去茶馆,周记老板便以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肉末、胡椒粉等,煮成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送给这位老友吃。老翁吃后出了一身热汗,病状减轻,这碗包含深深友情的面条被称为“老友面”,故事由此传颂邕城,老友面由此传承后人。
任时光流逝,南宁人始终守候这个温暖的故事,并不断完善和提升烹饪技艺,将当年捧在周记老板手里的那碗热腾腾的老友面,变成了今天温暖百万普通市民春夏秋冬的老友粉,而且于2007年入选南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烹饪老友粉时,一般步骤是待锅烧热后,倒入少许油,将肉末、蒜泥、豆豉、辣椒酱等佐料下锅翻炒,加料酒炒出香味。然后,加入酸笋丝、米醋、生抽继续翻炒好后,倒入适量开水加盖大火烧滚。最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米粉放入翻滚的汤水中煮开,撒入香葱末、胡椒粉和砂姜粉等配料即可出锅。
这样煮出来的老友粉,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开胃驱寒,让人吃得满头大汗,痛快淋漓,欲罢不能。对于许多南宁人来说,每天早晨能端起一碗老友粉,在那蒸腾着独特美味的热气里,慢慢咀嚼充满友情的温暖故事,细细品味百年不变的传承精神,是他们幸福一天的开始。
年过七旬的“老南宁”颜杰林,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到水街老友粉店享受这个属于南宁人独有的幸福时光。一个冬天的早上,当我再次来到水街时,他正好又带着老伴来到这里,叫了两碗热气腾腾的老友粉,两个牵着手走过大半辈子的老人,眯缝着眼睛面对面坐着,有说有笑,一口粉一勺汤慢慢品味着这个冬日早晨的真情与温暖。
这位老人家住南宁市望州路,他每天要坐半个小时公交车然后步行十几分钟才能到水街。“我们很多老南宁都这样,每天不吃上一碗老友粉,就觉得胃口打不开。”他的话语里飘满了老友粉的香味。
一位家住邕江南岸的潘姓老阿姨,几乎每天都要坐着公交车横跨邕江来到水街,她这样坚持的理由很单纯也很专一:“我快80岁了,每天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吃一碗老友粉。”
年轻的“老南宁”对于老友粉的情结同样不浅。家住南宁市解放路的潘振全,几乎每天早上都会跑到离家十几分钟路程的水街“老地方”吃老友纷。
粉店里,厨师烹饪老友粉佐料的爆炒声,男女老少顾客交谈的欢笑声,老友粉飘散着的腾腾热气和醇醇香味,荡漾着邕城人那份深深的老友粉情结,洋溢着邕城人对那段老友故事的一往情深,对传统烹饪工艺的不懈传承,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现在,老友粉店几乎遍布南宁市的大街小巷,我无法知道这些大大小小店面的具体数量。但我对一句玩笑话倒是深信不疑:在南宁,你不管怎么迷路都会找到一家老友粉店。
确实,老友粉已经从传说中两位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百万南宁人日常生活难以割舍的美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外地人的欢迎。最近,有媒体报道说,南宁老友粉依托袋装进入各大超市,甚至漂洋过海踏进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消费市场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