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Review
书评
2017-06-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搏出来的行业翘楚

□廖立湖

家乡小县城,卖得最火的空调属格力。为何格力空调会有如此多拥趸?阅读《格力能赢的40堂创业课》,或许能够明白其中的原因。

书作者李楚楚,对经管类课题有着深入而详细的研究,对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亦有充分了解。基于这种了解,这本书方显客观。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笔者对格力企业如何发展,难做深刻解读,但对董明珠的财富人生感触极深。

年轻时,董明珠老公便因病去世,她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1991年,36岁董明珠为了给儿子打拼下一片天地,毅然南下深圳,继而辗转珠海……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在珠海成功写就。

“如果不想让命运替自己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做出选择。”董明珠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一个从没有干过业务员的中年女性,走进海利空调厂人事部面试现场。这个海利空调厂,正是格力电器的前身。当时海利空调人事部部长绝没有想到,当他在犹豫中做出招聘既没有从业经验,也不会喝酒的董明珠的决定时,不仅改变了海利空调的命运,更改变了未来国内和世界制冷行业的格局。

董明珠没有从业经验,但她身上有最为宝贵的东西:认真、负责。她的第一次销售业务考验,是在天津完成的,跟着老业务员参加在天津召开的制冷行业展销会。当她赶到天津时,却因摔倒在水磨石地面而导致骨裂。放弃这次机会,还是克服骨裂带来的无限痛苦而努力?董明珠用坚强写下了感人的镜头:咬着牙,强颜欢笑,硬是跟着老业务员完成了任务。

就这样,董明珠用自己的拼劲,渐渐明白了空调营销的门道。她迅速进入了业务员的角色,并且很快成为行业翘楚。作者这样深情赞誉她:“被生活的刀子削过,被境遇的碾子压过,被事业的泥石流吞没过,能够挺下来还活着的你,才是最真的你。”

格力空调刚起步的时候,一个员工年销售任务是100万元,而董明珠则顺利完成了300多万元的销售额。董明珠凭着什么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她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凭着的就是一双勤快的腿、一张善于沟通的嘴和一颗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心。

该书作者说:“开始行动就是梦想的启动键,而‘我已尽力’就是人生的下课铃。”董明珠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道理。

可以说,格力电器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董明珠的成长史,《格力能赢的40堂创业课》书写出创业的真谛。今天,格力空调已经走向世界,并且继续旺盛生长。以后如何,谁又能说得清?但至少可以感觉到:格力电器不会倒,格力空调在国外的发展,必然会有可喜的预期。因为在笔者看来,一个企业,如果注入了勤奋拼搏的灵魂,那么她就能够持续发展,无往而不胜。

追寻华商足迹的旅程

□赵青新

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秦汉,发展于三国,繁荣于唐宋。据《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9-10世纪时,波斯湾港口尸罗夫是一个繁忙的国际货物集散地,其中很多都是中国船,在此地装运货物、补充淡水后,这些船继续扬帆开往阿曼北部的马斯喀特。当然,《中国印度见闻录》作为史料不够严谨,比之更有力的证据来自于考古的发现。

CCTV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同名书籍,重走海上丝路,探寻前世今生,追逐华商足迹,为世界了解中国,也为中国了解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口。

说到丝绸之路,我们立刻想到的大概会是敦煌、西域、中亚,因为那里有着凝固的古迹,有着鲜明的痕迹。海上丝路是流动的,没那么直观、也没那么厚重,它的气息借助一代又一代“讨海人”的传承,渐渐发散。因此,把眼光聚焦人的故事,以现场的讲述穿插过往的历史,显然是一种明智的方案。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32个人物故事,散落在每一章节,有的是航海家、茶农、手艺人,有的是银行家、科技人员、环保人士,还有的是美食节目主持人、南少林武僧、粤剧演员;有的是外国友人、留学生,有的是中国外交官、精明的生意人、儒雅的讲师,还有喜结连理共筑爱巢的混合婚姻家庭。他们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电视以画面吸引观众,书籍以文字抵达内心,形式不同,内核一致。温润与感动,一般无二,浸润人心。

丝路不易。陆路艰苦,尘满面,鬓如霜;海路颠簸,大浪无情,谋生辛酸。海禁政策,穷山恶水,人们如何求得生存?唯有,走出去。中国人伴随着海波的荡漾走向世界各地。安溪的一杯铁观音,映照闽南人离乡的背影。他们是“下南洋”队伍的主要人员,与家人故乡分离,他们是契约劳工,在异土挥洒热汗,很多人望穿秋水,一辈子无法归返。广东人亦有国外佣工的悠久传统,以商会的形式打造了有特色的贸易体系。在不断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里,广东人了解了西洋的科技,有人学会了摆弄和修理洋机器,还有人受到西风的熏陶而成为革命的先驱和近代民族工业之父。靠海吃海,其他的海边人,也纷纷借着舟桨之便,从事商业贸易,游走于家门之外,即使是屡屡掀起的排华浪潮,也阻挡不了努力争取机会的华人们。

这是海上丝路的特定情境。阅览书籍,故事往往有着相似的背景:形单影只,奔赴他乡,身无长物,资金匮乏,靠着个人的奋斗,靠着同乡的帮衬,最后挣出了一份不菲的家业,后代人在回望祖先的故事里继承他们的精神。华人文化这种强大的调适性以及作为群体的凝聚性,是伴随海上丝路脉动的精神力量,而今在新一代的人们身上继续流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