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Twitter
微观点
2017-06-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彭文生:

现阶段中国已进入“地产金融化”与“金融地产化”的结合版金融周期,背后的驱动机制就是房地产和银行信用相互促进,这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将会很长,大约15年至20年。在这个周期里面,地产泡沫和信用扩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带来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不可持续的高杠杆风险,另一方面导致房地产与金融行业过度扩张,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压。

肖磊:

中国经济即使在广义货币(M2)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整体依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而房地产行业的收敛表现,则正是M2增速下滑的主因。房地产行业有其特殊性,从买地到开发建设,再到终端销售,整个链条都有大量的银行贷款相生相伴。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企业、居民在金融体系内的杠杆率非常高。

董希淼:

应该说,热点城市降杠杆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是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两大重点工作。金融是房地产市场的血脉,住房信贷政策既关系到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又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住房信贷既要满足居民合理购房需求,又要有助于防范风险、抑制泡沫。

全国性大面积停止房贷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完全不科学。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变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升将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姜超:

目前很多银行是靠金融市场借款来支撑融资,但金融市场的借款非常不稳定,因为现在很多所谓工具,包括同业存单、同业存款,通常期限不会超过三个月。所以如果连续三个月借不到钱就“挂掉”了,哪怕资产没有问题,也会有流动性的问题,因此这个游戏比较危险,是个搏命的游戏。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年我们国家推进金融去杠杆,整个金融繁荣、地产繁荣确实有长期的风险。

任泽平:

国内经济外需好于内需,经济通胀回落,6月开局平稳。5月工业生产平稳,但房地产销售、货币金融条件等先行指标回落,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改善,我们维持经济中期“L”型、短期“W”型判断。

徐忠:

厘清过剩产能产生的复杂原因及其背后的体制机制根源,是有效去产能的关键。对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各界思考:一是钢铁行业的去产能问题为什么会循环反复地出现?二是缺水少矿的河北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从这两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出发,可以正本清源,追溯产能过剩问题纷繁表象背后的真正逻辑,并从根本上找到应对诸多行业产能过剩之道。

市场化方式应对产能过剩是我国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以市场化方式应对产能过剩,才能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升级为市场提供技术新、质量高、服务好的产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只有以市场化方式应对产能过剩,才能通过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整合行业内部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

迟福林:

我国虽然是服务贸易大国,但还不是服务贸易强国;我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服务出口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强,服务贸易逆差还比较大。我国对外开放的短板在服务业,对外贸易的短板在服务贸易。面对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机遇,我们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大力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应把扩大服务业开放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巴曙松:

金融去杠杆,去的是无资本支撑、脱离监管的杠杆,而金融杠杆的高低,应与经济增速、资本充足和监管要求相适应,一旦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或者脱离资本的支撑,或者逃避监管的要求,那必将走向金融泡沫。

去杠杆的过程,也是对金融机构考验的过程,如何实现业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流动性管理的能力等,是金融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潘向东:

美联储确定货币政策将回归正常化,随着加息周期展开以及未来缩表的演进,全球流动性将呈现边际收紧。在此条件下,中国国内货币政策需要在美元流动性收紧和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看到,3月份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中国央行也随之提高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10个基点,但这次,央行没有跟随美联储上调公开市场利率。日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5月份经济总体上稳中趋降,5月M2增速创历史新低,表明金融去杠杆政策已经开始作用到货币增速和经济。

谭浩俊:

近两年来,面对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电商,认为是电商冲击了实体经济。然而,从流通成本过高的现实来看,电商冲击显然只是次要方面。因为,电商与实体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而电商销售的产品之所以价格比较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商中间环节少。

就算没有电商,按照目前流通成本的情况,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也很难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毕竟,劳动力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了,生产成本也没有优势,如果流通成本再远高于国外产品,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蔡凯龙:

随着共享时代来临,越来越多商业模式是基于使用权的分享而不是所有权的转让,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字资产的发展。随着数字资产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虚拟币首次公开发售(ICO)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会。目前由比特币引领下的虚拟货币持续火热,也间接带动ICO融资大幅增加。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