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名士风流,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并称“龙城三宝”,每一样都是非凡的技艺。
“三宝”之首的常州梳篦,更充分体现了江南人的精神气质和艺术智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梳篦,又称栉,在我国古代,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是常州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梳篦是两种器物,即木梳和篦箕。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乾隆年间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制作,因而西门有“篦箕巷”,南门有“木梳街”,地名沿用至今。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都到常州,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送进宫廷,故有“宫梳名篦”之誉。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
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必备之物。梳子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用来保持头发清洁,使人焕发容光,还能插于发间作首饰。常州木梳业与篦箕业所奉祖师不同,木梳业奉赫连、皇甫为祖师,篦箕业奉陈七子为祖师。赫连和皇甫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巧匠;陈七子善编竹篾,因事入狱,利用狱卒毛竹板上掉下来的竹篾片,巧编梳发,吴王闻讯释放,并令其开办作坊,专门制造篦箕。
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满巷都是篦梳作坊。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眼垂花街,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远远看去,宛如金色游龙。“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八景之首。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如选木料,必须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如“制楂”,就有煮篦、拉蔑、铡蔑、吊黄、拗齿、绕线盒掐楂子等。雕、描、烫、刻、磨、镶嵌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有的还加上了常州的独有工艺:掐丝珐琅和留青刻竹,具有独特风格。
传统梳篦虽已淡出日常生活,但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常州市已全面收集、购买散失在民间的老艺人所制精品,建立常州梳篦博物馆和活态传承基地。
篦箕巷中长大的80后女孩郭隋曦,在日本留学工作5年后,又回到家乡,创业与常州梳篦结缘,创造了“穿月梳饰”品牌。“在日本,木梳是非常惹人喜爱的东西,我带过去几件黄杨木梳,都喜欢得不得了。在他们眼里这不仅是日用品,也是代表审美、愉悦自我的艺术品。”
郭隋曦的实体店有600平方米,店中的梳饰从20多元的实用派到6000多元的艺术流,全部由团队自己设计、制作。材料多用小叶黄杨和绿檀,用起来梳齿根根“吃发”,四神系、珍禽异兽系、喜梳系、漆艺系、青花瓷系、彩烙系等均为精品,每一把梳子都有专属的名字:盛唐缠枝间金琼、护宅降福佑螭吻、猪笼入水八方进财、有凤来仪……近年来,一线名模戴着“穿越”,频频登上东京、巴黎的展会,年销售近1000万元。
“想做成精品,让传统和时尚交融。”郭隋曦说,自己会非常努力地传承、推广常州梳篦最精髓的东西,让这份精致古典可以延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