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发端于孟河镇的孟河医派,崛起于常州、成名于华夏、远播到世界。
常州中医历史悠久,孟河地区更是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
“孟河医派真正成名,是在18世纪中叶。”常州市中医药学会李夏亭研究颇深,他告诉笔者,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并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
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和费绳甫祖孙两人。费伯雄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费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的马培之,因进京为慈禧太后看病而名声大振。”据李夏亭介绍,马家原以疡科而出名已久,到马培之的时候影响最大,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出名。
巢家则是巢崇山和巢渭芳最有代表性。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而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对于内科更为精通,他一生留居孟河,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他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为培养后继人才,他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创了中国近代中医教育的先河。
孟河医派从清代兴盛,名扬大江南北,至今依然活跃,是中国当今最有活力的中医学术流派。孟河医派带出众多弟子,发展到全国和世界各地,人数不下千人,现代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都是孟派弟子。《中国医学史》里列出的12位近代中国著名医家里,5位来自孟河医派;2009年首次评选的30位中国国医大师里,孟河医派就有6位。
难能可贵的是,孟河名医们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不持门户之见,互敬互学。同时,孟河医派坚守“以和缓为宗”的学术思想,临床效果明显,治疗方法多样,完全依据病情的需要和变化灵活运用。
目前,孟河医派依然有内科、妇科、儿科、针灸、伤科等各科传人弟子,成为传统医学的中坚力量,但情况不容乐观。“去年孟河医派的两位杰出代表国医大师,朱良春和石仰山先生先后离世。”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长顾书华说,曾经在册的、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老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的869名孟河医派丁门传人中,目前只剩下20多位健在。许多绝技是通过师徒口授和经验积累,并没有文字记载和整理,抢救性传承孟河医派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2009年起,常州开展师带徒传承活动,新北区11个医院各自选拔一名优秀中青年医生,和孟河医派名老中医结对拜师学习;2012年,筹建了孟河医派传承书院,挑选年轻才俊奔赴各地,跟随孟河医派的名家学习,每个学生跟师学习,必须经过“抄方”、“拟诊”、“襄诊”三个阶段,时间至少6年。
近年来,书院已培养和正在学艺的孟河医派传人有近30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孟河医派,让中华医学界的文化瑰宝继续传承。”顾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