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学艺大多止步抄方 老中医:需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上海多方探索重启传统师承教育路径,如率先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启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工程等,为传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师承教育还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一个突出现象是,近年来从名中医工作室或传承基地出来的优秀人才不多,为行业公认的既原汁原味传承名家特色、又有所突破创新的中青年专家,更是凤毛麟角。
而谈起现在的学生,不少老中医却摇头。某位老教授说,“工作室的设计初衷很好,但贯彻实行有问题。之所以人才不多,尖子难觅,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去学,做做样子。”他说,现在跟师者多为一线骨干,有的还是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工作繁多,分身乏术,时间精力都有所不逮。至于海派中医传承研究,有些流派做得不错,但也不乏套个名字,将无关的其他工作塞进来凑数。
第三届国医大师、上海市名中医刘嘉湘说,现在跟师的学生不少,但大多只限于抄写处方,对老师望闻问切的诊疗过程关注不足;即使是抄方,对导师为什么开这些药,对同一种病、不同的病人为什么要加减一二味,其中奥妙也不求甚解。还有些学生凭所谓的“大数据”,简单统计用药频次,就声称掌握了老师的用药特点,形成了所谓的研究成果,将体现名中医辩证思维的精髓弃之不顾,买椟还珠,令人哭笑不得。
如何进一步发挥师承教育在培养中高端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沪上名老中医纷纷献策。
首先,名医工作室应有更完善的顶层设计。刘嘉湘建议,要对老师有所选择,老师要真正有一技之长、临床经验丰富,愿教、会教。对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分别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有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医院和学校要给老师和学生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量考核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倾斜,以传承名医精华为要,而非一时的功利得失。”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说,应明确规定学生在三年中至少跟师一年,或一年中有三个月,以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上海市名中医唐汉钧建议在本科阶段就引入师承教育,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童子功”,增加研读传统中医药典课时,并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除了治标还需治本。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师承教育存在的问题表面上体现为学生不够努力、作风较为浮躁,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医药执业的环境。某家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直言,现在中医院不少套用西医医院模式,忽视了中医药的临床特点。收费过低也长期困扰着中医药服务一线。在医院运转主要靠营收的前提下,中医院的中医药特色打折扣在所难免。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学生拜师学艺忽视中医特性、套用西医模式也就不为怪了。
专家表示,要真正贯彻中医药法,从制度上保证中医药医疗机构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改变目前与西医医院雷同的管理和考核方式,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中医院真正“姓中”,“打造适应中医药特色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中医药事业人才辈出、继往开来的根本之策。”
北京中医管理局:
贴“三伏贴”只收一次医事服务费
入伏以来,来北京中医医院贴敷的市民络绎不绝。
市民贴敷热情高涨,商家也觅得商机,在网上售卖“三伏贴”。网售的“三伏贴”神通广大,不仅能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腹泻、肠胃炎、风湿关节痛、颈肩腰腿痛、妇科疾病都能穴位贴敷治疗。这靠谱吗?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介绍,根据北京市规定的“冬病夏治三伏贴”适用病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仅可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小儿、老年(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其他病种不得套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冬病夏治三伏贴”穴贴用药须选用经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制剂,各医疗机构不得将以物理、化学方式制作不含中药成分的穴贴(如红外贴、磁疗贴等)作为“三伏贴”使用。
中医专家表示,网上售卖的“三伏贴”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厂家难以考证,更难保证药效,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大夫贴敷。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孟广松表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中,寒痰阻肺等寒性、阳虚体质的患者才适合贴“三伏贴”,身材魁梧的热性体质患者并不适合贴“三伏贴”。发烧、咯血、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和过敏等皮肤疾病的患者和孕妇就更不能贴“三伏贴”。“用药是有适应症的,不能无限扩大,患者不能盲目‘跟贴’。”孟广松说。
孟广松表示,“三伏贴”只是一种辅助治疗,而并非主要治疗方法,其疗效不能无限升高,更不能替代其他基础药物的治疗。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还介绍,2017年起,各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只能按照普通门诊医事服务费标准收取1次医事服务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根据情况免收医事服务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每次收取30元治疗费,按每伏贴敷3次,2017年4伏共计收取360元治疗费,不得再另外收取药品、材料等其他任何费用。
(以上信息摘自《解放日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