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愈发明显
2017-08-07     □记者 吕雪莉 张大川 西宁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青海湖在10余年间增长面积相当于“26个西湖”,水位恢复至上世纪70年代末水平;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盐湖面积明显扩张、水体淡化;姜古迪如冰川在近6年间平均每年退缩接近6米……记者近期在青海省调研获悉,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青藏高原正呈现愈发明显的暖湿化趋势。

信号:湖泊扩张冰川退缩

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9月,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面积为4429.3平方千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9.7平方千米,相当于26个西湖的面积。

另据青海省气候中心及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监测资料分析,2005年至2016年青海湖水位一改往日持续下降的态势,开始不断上升,10余年间青海湖下社水文站年平均水位累计上升1.66米,水位恢复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

“从2005年开始,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年平均降水量由1961年至2004年的358.8毫米增加到2005年至2016年的421.8毫米,增加近两成。”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保护区,与青海湖同属于脆弱生态系统典型地区。2016年11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对保护区内盐湖、西金乌兰湖、勒斜武旦湖等典型盐湖进行了调查采样。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盐湖较以往相比存在明显的湖面扩张、水体淡化现象。

与此同时,青海省气象监测结果显示,1961年至2014年间,可可西里平均年降水量呈现出每10年增多20.7毫米的趋势,近10年平均年降水量比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偏多两成。同时可可西里气温也显著升高,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2摄氏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蒲健辰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起,位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古迪如冰川开始轻微退缩,90年代起退缩速度加快,2010年至2016年间,姜古迪如冰川退缩形势严峻,6年间退缩34米,平均每年退缩接近6米。

判断:气候变暖或是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陆地冰川发育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地球季风气候中心。水汽环流通过青藏高原的调节分配输送到周边大陆,形成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季风气候。因此,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是地球生命的中枢神经。

据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山基地多年监测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年均上升约2ppm(1ppm指一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台长张国庆表示,这说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变暖趋势不改。

蒲健辰介绍,在20世纪80、90年代,姜古迪如冰川每年的退缩幅度在2米左右,而近些年平均每年退缩6米,这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的证据。

“0℃是水的液态与固态的临界温度值,过去几十年中5000米高度的温度基本低于临界值,因此冰川基本稳定。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温度升高,导致冰川、冻土融化,这是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独立专家、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流域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气候向暖湿化发展,加之青海湖西北部的高山冰川、高山积雪持续融化,融水使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加。”戴升说,此外,青海湖流域植被、湿地恢复明显,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与近年来实施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不无关系。

针对可可西里保护区内湖泊面积呈现扩大趋势的现象,“初步分析,这可能与流域内山地冰川消融补给及湖周冻土含水层融化补给有关。”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马海州说。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宝康,长期关注可可西里生态问题,他对中科院盐湖所的推论表示认可: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这是可可西里湖泊乃至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呈现持续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

未来:大力实行节能减排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加剧究竟会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什么挑战?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和调查研究。

有气候专家预测,未来50年间,三江源地区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山地植被可能有森林化趋势。此外,由于气温升高,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也会增加,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好处。

杨勇团队对海拔4000米以上高度的冰川、沼泽、湖泊及相关地表环境温度进行了定性粗测。一方面不少湖泊面积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原本多是绿色或稀疏绿色的高原在短短20多年后就变成茫茫荒漠或是灰色戈壁。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人类要应对的是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退缩——雪线升高——极端气候频发——各种自然灾害加剧——青藏高原气候调节功能减弱——荒漠化、沙漠化扩展。”杨勇说,同时活跃的地质活动相伴而来的地震、地质灾害共生,气候变暖时期将生成一系列灾害链。

蒲健辰对此表示认同:“冰川持续退缩会带来严重后果,河流径流会增加,但随着退缩加剧,最终导致河流径流减少甚至断流,造成土地沙化。”

“我认为5000-6000米高处的温度升高主要还是人类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飘逸在青藏高原的大气层中吸收热量所致。”杨勇说,国外科研成果表明,沼气、二氧化碳、氧化氩氮、二氧化硫、颗粒微尘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物,其吸光和吸热能力是干洁空气的7-22倍。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青藏高原走向暖湿化的趋势无法更改,如何应对挑战,甚至把握机遇,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磨合、共处的必经之路。人类必须大力实行节能减排,彻底改变高能耗、高消费、高排放的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给我们的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