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业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绝不是产业体量的简单扩大,而是技术的革新和业态的创新。无人零售必然带动机器人制造、支付设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一系列新产业的发展,从而批量创造新兴产业工人。
在全球最大的零售商集聚平台阿里巴巴陆续推出了“天猫无人超市”、“天猫汽车自动售卖机”等全新业态后,与无人零售相关的讨论日趋热烈。在追捧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全球引领者姿态的同时,也有声音质疑无人零售可能冲击就业。
但目前针对无人零售的讨论,不论是讨论新零售的颠覆性和机遇,还是讨论无人商贸对就业的冲击,大多局限在相对微观的商贸领域甚至单个品牌的得失之中。而笔者认为,评价无人零售,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看,才能真正明白:无人零售的核心特色,是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先导、以新模式为呈现的四新经济“综合体”。而这样的新经济综合体,非但不会冲击就业,反而是以创新持续补给就业仓的范例。
阿里巴巴主推的无人零售首先呈现出的是一个商店和利润模式的创新。即使目前还无法断言无人零售将会全面取代传统商店而成为零售的未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传统零售的重要补充。尽管有部分论者认为无人零售只能适合特殊场景和特殊需求,而事实上,短短数月之间,从咖啡、口红到汽车,从体验型商品到实物商品,从几十元几百元的日用品到几十万几百万的奢侈品,天猫都在尝试用无人零售来解决。可见这一新模式的适用范围,远非我们所想的那样狭小。
在商店和利润模式创新的背后,是零售业态的变迁。过去几十年,传统线下零售业态之外增加了线上零售业态,并且线上商品迅速从“地摊货”走向“品牌货”。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品牌商的线上跟线下处于完全割裂状态。线上线下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会员体系各成一体,会员服务、个性推荐等服务空缺。智能化零售的出现,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隔阂,模糊了两者的界限,重新解构和定义了“零售”,完成了对零售全链路的数字化改造,为更大、更便利的定制化时代的到来铺好道路。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新模式、新业态的产生,无疑地依赖于新技术的驱动。必须明白,无人零售的实现,无疑也是“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移动支付、自助支付、人脸识别、商品识别、RFID码、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就是无人零售的根基。这些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才使得智能零售机可以准确地收集、分析、运用用户数据,实现个性化、便捷化服务,提升供应链效率这。因此,无人零售的核心本质,是数据驱动的高科技产品,决定这个商业形式成败的是企业收集数据和运用数据来指导零售的能力。
由于无人零售的核心是新技术的驱动,因此其发展必然地将带动机器人制造、支付设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一系列新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根基,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的基础,而服务业的创新也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因此,无人零售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实现了零售成本、效率、用户体验等层面上质的提升,更在于以服务领域的创业创新,推动了我国制造、智造的转型升级。
还有一些人士提出,零售业是最重要的就业仓之一,在当前,我国工业领域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的重要时期,零售服务本应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而无人零售则将对此产生重要冲击。这话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纵观人类历史,从工业革命至今,对就业机会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绝不是产业体量的简单扩大,而是创新,是技术的革新和业态的创新,才能真正增加就业,因为技术催生的产业具有天然的乘数效应。仅就阿里巴巴平台一年创造的新增就业量,就远超过了无人零售机所取代的劳动力数量,更何况如前所述,无人零售带来的是制造业的升级,也意味着创造新兴产业工人。因此,站在产业链的角度看,“无人零售”,又何尝真的“无人”呢?
其次,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只能顺应规律寻求新出路,而无法违背规律死守旧规矩。世界经济历史表明,消费者自动售货机的需求以人均GDP1万美元为界限,呈现出鲜明的增长趋势。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了5万元人民币,零售业正在快速步入历史的转角,并非人力可以阻拦。同时,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不断收紧,人力成本上升,人逐渐成为有限资源,正应该将其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配置到更有创造力的岗位。
面对诸如无人零售这样的新事物、新技术,我们的眼光要放得宽广一些、长远一些,从整体的而非局部的、战略的而非战术的角度,去审视、扶持、规范它们,才能让经济社会越来越好地发展。
(作者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